曹植名作《野田黃雀行》,隱藏著濃郁的悲傷情緒

《野田黃雀行》是曹植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其背後有一個非常傷心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歌屬於一種比較特殊的樂府題材,是樂府詩歌變革的一種趨勢體現。

同時這首詩歌也體現了曹植經常會出現的矛盾思維,可以與《洛神賦》等作品做一個參看。

曹植名作《野田黃雀行》,隱藏著濃郁的悲傷情緒

《野田黃雀行》到底講了一件什麼事?

這首詩不長,只是講述了一個故事: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是在說,一隻黃雀遭遇了鷂鷹的捕捉,慌不擇路,於是自投羅網。張網的人自然歡喜,但有一個少年見到這樣的場景,卻為這隻黃雀感到悲傷。出於同情,拔劍斬斷了羅網,使得這隻黃雀重獲自由。而這隻黃雀也懂得感恩,飛走之後又再次降落,向這位少年致謝。

這個故事很簡單,但背後所影射的故事卻不簡單。

曹植名作《野田黃雀行》,隱藏著濃郁的悲傷情緒

建安二十四年,曹植的好友楊修被曹操殺死,次年其兄長曹丕即位,有處死了丁儀、丁廙這兩位曹植的支持者。

在這場爭儲的戰鬥裡,曹植是失敗者,那麼其支持者必將遭到清洗,恰恰當時曹植的智囊團非常多,而恰恰曹植與他們的關係又非常好。

曹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昔日一同飲酒吟詩的好友被逐漸殺害,雖然貴為皇室至親,但無能為力不說,這些人的死亡其實都是因為自己。

這些人就像那個自投羅網的黃雀一樣,在爭儲的時候不得不站隊,那麼在爭儲結束之後就有承擔相應的後果。

曹植名作《野田黃雀行》,隱藏著濃郁的悲傷情緒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也是非常殘酷的事,對於曹植來說,更是一件悲傷的事。

所以,這首詩的前四句其實就是曹植自己的寫照,“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這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而後續少年的形象以及少年和黃雀的故事,其實只不過是曹植的想象而已。

曹植的矛盾思想,在很多作品中都有體現

這首詩歌除了前四句之外,後面的都是曹植自己的想象。

前兩句比喻環境的兇險,之後點名悲劇發生的原因。後面黃雀與少年的故事其實就是表露曹植想要解救其追隨者,或者說是摯友的願望。

曹植名作《野田黃雀行》,隱藏著濃郁的悲傷情緒

但是,這更像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愈加襯托出曹植悲傷的心情。

這樣的表述方式在曹植很多作品中都能見到,比如其著名的《洛神賦》。

其中的“君王”形象和“洛神”形象,也可以看做是代表著曹植理想和現實的雙重人格,和這首《野田黃雀行》是同一種表述結構。

主體部分,或者說最終的現實結局,都是悲劇,就像這首詩中,少年現實裡並沒有利劍在掌一樣,而《洛神賦》中君王最終也是與洛神分離。

而次要部分卻著墨非常多,以非常細膩的筆法描寫美好的事物,就像詩中少年最終救下了黃雀,而洛神也與君王有著一段美好的過往。

曹植名作《野田黃雀行》,隱藏著濃郁的悲傷情緒

但是,理想的部分寫得越美好,所襯托出的現實就有多殘酷。

這就像樂景哀情的關係一樣,互相襯托,互相增色,但最終還是要落在一個哀上,主題與情感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昇華。

這個愛幻想的少年就是曹植自身的理想而已。重點不在於其救雀的行為,而在於前四句不能救雀的無奈。

樂府詩歌的變革,從曹氏父子開始表露端倪

樂府詩的題目在最初就像後來的詞牌、曲牌一樣,要麼是固定的,要麼有一定的章法,和內容的關係不大。

曹植名作《野田黃雀行》,隱藏著濃郁的悲傷情緒

早期的漢樂府連內容都是固定的,以歌功頌德居多,主要用於演唱,東漢民間樂府有所改變,開始諷刺社會現實。

從曹操開始,時事主題開始進入樂府。

比如《觀滄海》、《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等,已經不再按照古樂府形式創作,而是和時事緊密相關。

這叫做“舊瓶裝新酒”。

曹操改動樂府的內容,曹丕拓展樂府的形式。

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一首七言樂府詩,並且此前並沒有發現樂府中有這個題目,所以有人懷疑是曹丕首創。

曹植名作《野田黃雀行》,隱藏著濃郁的悲傷情緒

後世《燕歌行》皆為七言,當是受此影響。

而曹植的這首《野田黃雀行》明顯是根據內容總結出來的,這不同於當時任何的一種形式。

當是的樂府像曹操和曹丕的詩歌,都是有固定標題的;除此之外還有取詩歌前兩字為題的形式,比如曹植自己的《白馬篇》,就是因為首句為“白馬飾金羈”。

透過內容來擬定題目的方式成熟的時期是在唐朝杜甫,叫做“即事名篇,無復依傍”。

曹植名作《野田黃雀行》,隱藏著濃郁的悲傷情緒

可見,曹植的創作方式其實是領先於那個時代頗多的,也唯有文學大家才敢於做如此嘗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