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定 任重道遠

這兩天都在拍攝關於鑑定的影片,有些話覺得沒有說明白,再寫一篇文章來解讀一下。

文物鑑定 任重道遠

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上的問題,就是說古玩和藝術品,包括文物的鑑定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在這其中,玉器的鑑別和仿偽更是和販假在互相鬥法中曲折前行的,玉器中既有可以代表國家禮器的重器,也有文人清賞的雅具。

由於玉器歷來比較受收藏者的追捧,特別是玉器的仿古和作偽歷史亦是由來已久,到目前為止,玉器的真贗之爭已有千餘年。

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時期,玉器作偽嚴格意義上都屬於仿古,屬於出口創匯的主要任務,北京玉器廠等很多國營玉器製造廠,無論是材質還是工藝,多數是用比較傳統的方式,而且並沒有大規模的生產化,成品的數量也不太大,所以鑑定也主要依靠一些傳統的鑑別手段, 鑑別難度雖然不小,但是相對還比較容易。

文物鑑定 任重道遠

但是,九十年代以後,隨著盜墓猖獗和文物走私嚴重,很多人從中得到實惠,根據出土物品日益稀少的原因,加上內地人民逐漸富裕起來,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收藏之風日盛,投機者也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機,特別是企業的改制後,很多玉器廠倒閉,大量的技術工人需要面臨自謀生路的考驗,結合市場需要的品種和種類,民間開始出現成規模的仿製和造假的作坊。

其中安徽的蚌埠和徐州的邳縣,包括後來河南的南陽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最後逐步成為地方經濟支柱,不僅解決了大量就業的人口壓力,也為地方經濟增長帶來活力,由於市場需求迅速增加,材質開始出現短缺和價格浮動,用類似的材質或低劣的工藝進行仿製逐步形成規模,造假作偽的手段也日益翻新,花樣不斷。

這個階段應該是考古與收藏的“蜜月期”,有些剛剛出土的考古研究成果,甚至文博圈內還沒有消化,圖片一發布,就被作假者用在了玉器造假上。

於是,玉器收藏,尤其是古玉器收藏成了一個十分冒險的活動,“打眼”者有之,“吃藥”者亦有之,“撿大漏”者卻絕少聽說,玉器收藏圈內出現動盪,玉器收藏圈一片茫然和紛亂。

文物鑑定 任重道遠

筆者因為涉足較早,有機會和條件為社會上的收藏者鑑定玉器,近十年來,每次鑑定都是一次考試, 自己一直都是考生,而出題者就是那些造假者。

作為一個文化收藏傳播工作者,看多了多數人在鑑定上的表現,我的總體評價就是大多能夠達到及格,但沒有誰能夠保證自己每次考試都能得優秀甚至滿分。

況且,“出題者”的水平在不斷提高,題目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不留神, 考生們就會做錯一些題目。

雖然目前多數作偽技術能夠被輕易識破,但是不少創新的作偽技術還是欺騙了眾多的收藏者,也讓鑑定者戰戰兢兢,十分小心。

文物鑑定 任重道遠

在我鑑定的收藏者中,經常有實力比較雄厚的約請我去鑑別觀看。

我一般能推則推,不願意去的主要原因就是經過這麼多的實踐,真正的藏家寥寥可數,那些財大氣粗,不學無術的土豪幾乎都是被別人視為“重點物件”,被人洗腦,因為發現他們的玉器藏品大都是假的,真品很少,精品基本沒有,有的甚至就是一眼假。

這些經濟實力很強的人搞玉器收藏,因為不能識別真偽,最後收藏了很多贗品。

特別是因為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或者是礙於面子,沒有人跟他說過實話,其實真假鑑別很簡單,網路上有很多專業的鑑定平臺,自己發圖就知道,可惜他們不相信,所以難免被騙。

因此,向更多的收藏者介紹玉器鑑定的技巧成為一種社會需求。

2003年,由中央電視臺創辦《鑑寶》節目為開端,各地關於收藏和鑑寶一類的欄目開始興起,欄目創立的本意目的就是整合多位文博鑑定專家的知識和能力,向廣大收藏愛好者介紹傳統的收藏文化,兼及一些品評、鑑賞,辨偽的技巧,在娛樂大家的同時,把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播給社會。我從2012年開始參加一些央視的節目攝製,雖然各種電視節目和參加鑑定的次數不算少,但隨著網路的發展,對鑑寶的節目也逐步摸索出來一些規律和看法。

由於每個人(包括收藏者和鑑定者)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不同,對每件藏品的鑑定意見不太一致,所以圈子內和社會上也有人對這一類鑑寶節目有一些看法。

我個人認為這是很正常的,首先因為鑑定是門學問,一個人很難把全部的知識都囊括且保證都是正確的,需要大家不同意見的爭論;其次,當下作偽者進行的是科技含量比較高的造假,給傳統的鑑定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鑑定者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改進自己的鑑定手段和思路;再次,玉器收藏的市場化、利益化和大眾化,使得收藏者和鑑定者的界限逐漸模糊,而且因為複雜的利益衝突,針對同樣的東西,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從而讓旁觀者一時難以辨別孰是孰非,這就對鑑定者的職業操守提出了要求。

文物鑑定 任重道遠

另外,鑑寶節目為了整體的播出效果,在錄製時多少都會有一些刻意的安排,很多藏品和持寶人並不是真實的,我個人的藏品就是透過很多的朋友持寶上臺進行過拍攝和演繹,所以對於那些網路傳言的是非真假還是有一些瞭解,但是也看到一些節目為了突出效果,盲目誇大和製造衝突,顯得真實性不夠,但是它的宣傳作用和目的還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支援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收藏的理念逐步成熟,網路開放以後,各類人員都可以在網路上授課寫作,甚至為了吸引流量,故意製造噱頭和狗血的劇情,甚至在網路上有販假集團的包裝和推廣,對那些假冒劣質的仿製品進行銷售和推廣,或者對那些誤導者進行包裝和美化,也使得古玩的鑑定更像一個江湖,充滿了腥風血雨,佈滿了暗礁和激流,每一個收藏者要學會擦亮雙眼,每一個鑑定者更應該用古人“以玉比德”的標準,提升個人修養,推動玉器的收藏環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鑑定之路漫漫,鑑定者也任重道遠。

文物鑑定 任重道遠

(本文所有藏品圖片,均為館藏文物,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