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大口窯”

神奇的“大口窯”

神奇的“大口窯”

陳世琦

走進活化的忻州古城,特色民居琳琅滿目。前店後院的臨街四合院、“三高二低”的中式樓院、稍陡房(單向出水房)、鞍架房(雙向出水房),主次分明各具形態。磚碹門、垂花門、牌樓門、隨牆門、精雕細刻的影壁,令人嘖嘖稱讚。登高極目遠望,一塊塊規整的“青磚”聚焦眼簾,給人以古往今來的遐想。隨著時代的變遷,“青磚”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看慣“紅磚”的年輕人,以為古城“青磚”的顏色是裝飾塗料的傑作。回憶20世紀70年代回鄉勞動鍛鍊,參加駐軍炮營自力更生燒磚建營房的工程,參加“社隊企業”,建磚窯辦磚廠的勞動。從建窯、製坯、燒磚、洇窯的全過程體驗中,明白“大口窯”燒“青磚”的來龍去脈,記得起氧化還原著色的科學道理。

神奇的“大口窯”

大口磚窯的“小窯道”

“大口窯”選址不同於“輪窯”。要求充分利用坡地的優勢,開挖長軸12米、短軸10米、深度約為6米的橢圓形“窯坑”。這樣可以有效利用窯坑地耐力,提高磚窯執行的安全係數。“窯坑壁”四周要分別挖設垂直的“主煙道”數條,並用磚砌成形,抹泥保護,引導窯溫的輻射。在窯坑壁的半高處,按作業需求,分別磚碹高度不同的“小窯道”兩個,為裝窯、出窯提供通行方便。窯坑內預留“窯炕”,用於裝窯碼坯就位。“窯炕”前端挖設燒窯的“燃燒室”,並架設好專用的主、副生鐵爐條。燃燒室的進風處,直通窯坑下方磚碹的“大窯道”,方便司爐看火以及燃煤、爐渣的運輸。一個用於燒磚的古法“大口窯”基本完成。

神奇的“大口窯”

製坯所用料土,需挖取表層土壤以下顏色略深、有粘性的原生土為宜。選擇顆粒結構合理,略含細沙的“黃土”和不含“落姜石”的“黏土”,按照7:3的比例混合製備。常言“好土出好磚”。奇村鎮嘉禾村和南高村的坡地都具有優質的黃土、黏土資源,適宜建窯燒磚。在過篩後的備用料土中加適量水,達到普遍深度潮溼程度後,遮蓋堆放悶土24小時,使料土的團粒結構鬆散。選擇清晨,先用“漏鍬”分層翻動料土泥,邊翻邊視需要加水,直到軟硬適中的程度。之後再用鐵棍分層抽打,直到泥團的勁道適中,即可堆放製坯使用。制磚坯使用標準尺寸的“連三鬥”或“連二斗”。先用過篩的爐灰“沾鬥”,再用手搓泥團,甩填各鬥中,使四角充盈,然後用刮泥板按實刮平。“扣磚坯”時,要按場地規劃,準確地使出斗的磚坯平整“反扣”在地,充分接受陽光的晾曬成形。全部完成扣坯後,要對每一塊磚坯進行仔細修整。從第一塊開始,先依次“平立”磚坯,然後手持木條,再依次對每塊磚坯進行必要的修整,確保磚坯的稜角橫平豎直。當晾曬到可以拿得起時,就要開始“起坯碼垛”,儘量減少陽光暴曬,防止裂紋或變形的現象發生。一般碼垛十二層,總高為1。5米左右。

神奇的“大口窯”

“磚坯”完全乾燥後,兩人分工合作“背坯”裝窯,每次背坯24塊,順著“小窯道”進進出出,連續作業。窯內碼放磚坯,由技術員專門負責,一要確保燃燒室的空間大小和形態合理,避免塌窯的事故發生。二要設計好磚坯碼放方向和角度,保持與窯壁“大煙道”、窯頂“小煙道”配合有序,避免燒製不充分、不均勻的事故發生。這既是技術員裝窯的責任,也是技術員應該掌握的核心技術。裝窯完成後,窯頂要用乾土填平封閉,並準確預留窯頂“小煙道口”的位置。窯壁上的兩個“小窯道”也要砌磚抹泥,做到完全密封。這些工序完成後,經技術員對相關的其他準備工作檢查無誤,“點火燒結”即可開始。燒結初期,技術員主要透過觀察窯頂大小煙道冒煙的速度和濃度,判斷窯內各區域的溫差,多次仔細調整相應煙道口的大小,確保窯內溫度整體均勻提升。

神奇的“大口窯”

燒結一週後,窯溫逐漸達到要求,技術員透過各煙道,直接觀察窯內的“色溫”,判斷相應區域溫度的高低,繼續精準調整相關煙道口的大小,直到滿意為止。如何恰到好處地掌握“火候”,這當然是技術員燒窯的又一核心技術。當技術員確認燒結完成,下令封閉窯底“燃燒室”以及窯頂所有“大小煙道口”,力求避免空氣進入而繼續燃燒。在這個時機,如果不再採用特殊方法,外界空氣難免還會有少量進入,磚窯將會在慢慢熄火中降溫。被緩慢冷卻的磚體,所含有的“高價鐵氧化物”始終呈現紅色,出窯的磚就是“紅磚”。如果採用窯頂封土中再加水密封,使窯頂形成“水池”,不僅可以隔絕外界空氣的繼續進入,而且不斷下洇的“池水”,還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吸收窯溫加快冷卻。這時,紅色的“高價鐵氧化物”在良好的化學條件下,就會被迅速“還原”,生成青色的“低價鐵氧化物”,出窯的磚就是“青磚”了。技術員嫻熟應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化學原理,促進“高價鐵”還原成“低價鐵”的手法,更是燒窯成功的關鍵技術。現在普遍使用的“機紅磚”,在料土中摻入煤粉,機械化製備磚坯,在“輪窯”中燒製而成。“輪窯”不間斷的連續生產,不可能在燒結完成後迅速降溫,紅色的“高價鐵”得到保留,出窯的磚當然都是“紅磚”。

神奇的“大口窯”

我們中華民族,應用大口窯燒製“秦磚漢瓦”的歷史悠久。渾然天成的“氧化還原反應”,都在先人的智慧掌控之中。如今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湧現,助力忻州古城建設,傳承與創新,就是不竭的動力源泉。保護傳統、留住記憶,在浴火重生中打造“五城聯創”,向世界展示我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圖片來源於網路,旨在傳播本土歷史文化。版權歸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