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頭之國 | 幻想力缺席時代與小泉八雲之《怪談》

飛頭之國 | 幻想力缺席時代與小泉八雲之《怪談》

飛頭之國

——幻想力缺席時代與小泉八雲之《怪談》

楊典 / 文

清人蒲松齡《聊齋》自序中言:“人非化外,事或奇於斷髮之鄉;睫在目前,怪有過於飛頭之國。”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境異》有云:“嶺南溪洞中,往往有飛頭者,故有飛頭獠子之號。”再如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島夷志略》所載之“屍頭蠻”更絕,雲其“與女子不異,特眼中無瞳人。遇夜則飛頭食人糞尖。頭飛去,若人以紙或布掩其項,則頭歸不接而死。凡人居其地,大便後必用水淨浣,否則蠻食其糞,即逐臭與人同睡。倘有所犯,則腸肚皆為所食,精神盡為所奪而死矣”。另外尚有《新唐書》記載之“飛頭獠者”亦如是。另如東瀛人依田百川在《譚海》中所載淺草寺之“軲轆頭”,與吾國之《搜神記》《酉陽雜俎》《島夷志略》或《赤雅》等書中之“飛頭蠻”、“飛頭獠”或“落頭民”皆有所不同,為一女機械人偶,因“其軀矮短不與頭類,蓋其軀系木製,有人從幔中伸縮其頭耳”。

不過,史上諸如此類有關“飛頭”之論,其實皆出自晉代幹寶《搜神記》中所言之“落頭民”。因幹寶最先有曰:

秦時,南方有“落頭民”,其頭能飛。其種人部有祭祀,號曰“蟲落”,故因取名焉。吳時,將軍朱桓,得一婢,每夜臥後,頭輒飛去。或從狗竇,或從天窗中出入,以耳為翼,將曉,復還。數數如此,傍人怪之,夜中照視,唯有身無頭,其體微冷,氣息裁屬。乃蒙之以被。至曉,頭還,礙被不得安,兩三度,墮地。噫吒甚愁,體氣甚急,狀若將死。乃去被,頭復起,傅頸。有頃,和平。桓以為大怪,畏不敢畜,乃放遣之。既而詳之,乃知天性也。時南征大將,亦往往得之。又嘗有覆以銅盤者,頭不得進,遂死。

此妖怪傳說傳到日本後,便為“轆轤首”,也就是“飛頭蠻”。最著名的即愛爾蘭裔日籍作家小泉八雲在其《怪談》(1904)一書中所詳細描寫的故事。小泉八雲也說明了這個妖怪原型是來自中國《搜神記》。最有趣的是,小泉八雲筆下的日本古代飛頭蠻,被僧人回龍(曾為武士)藏起身體時,死死地咬住了回龍的僧袍,此後便一直掛在上面,怎麼也摘不下來。回龍後來無論走到大街、法庭還是野外,都任憑那顆飛頭都掛在其腰間,成了他隨身攜帶的一個可怖的象徵。

作為東方近代怪談文學鼻祖之一,小泉八雲(1850—1904)本是洋人,原名拉夫卡迪奧·赫恩(Lafcadio Hearn), 1850 年生於希臘,長於英法, 19 歲時到美國打工,幹過酒店服務生、郵遞員、煙囪清掃工、記者等職業。1890 年赴日,此後曾在東京帝國大學和早稻田大學講授英國文學,然後與小泉節子結婚,入日本國籍,從妻姓小泉,取名八雲。據說小泉曾在美國辛辛那提愛上過一個黑人女僕,和她非正式結婚,但因為與黑人結婚在當地是違法的,他受到輿論的猛烈抨擊,不得不離開辛辛那提。在美國各大城市漂泊數年後, 1881年,他到新奧爾良任美國南部最大報紙《時代民主黨人報》(Times Democrat)的文藝欄編輯,發表了許多作品。生活安定下來,他的文名越來越大。1887 年作為紐約《哈潑斯雜誌》的特約撰稿人前往法屬西印度群島擔任特約通訊員,他在熱帶海島上生活了兩年,用搜集到的材料寫成了一本《法屬西印度兩年記》。在西印度待得不耐煩,便萌生了遊歷東方的興趣。當時,維新變法後的日本逐漸引起了歐美的關注。1890 年,《哈潑斯雜誌》聘請他到日本擔任自由撰稿人。同年,他娶了小泉節子。

飛頭之國 | 幻想力缺席時代與小泉八雲之《怪談》

小泉八雲和妻子小泉節子

小泉八雲精通英語、法語、希臘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多種語言,學識頗淵博。歸化日本國後,寫有《異國生活與回顧》《日本魅影》《日本雜記》等書,詳細介紹日本風俗、宗教和文字。此外,還有如《心》《佛國的落穗》《陰影》,以及講述古代奇聞、傳說與鬼神之故事的《骨董》及《怪談》。他的鬼怪寫作,就像一種對黑暗事物的訴求,直接影響了如芥川龍之介等近代日本作家對自身母語與傳統的再解構。

《怪談》所涉妖魔鬼怪甚多,而小泉文筆雋秀,原文字是英語,當此書再次被轉譯過來時,就連日本讀者也為其細膩流暢的敘述感到吃驚。而且小泉似乎在儘量廣泛地蒐羅日本傳說中比較容易被西方讀者接受的鬼怪。他寫到了琵琶師無耳芳一、專門食人屍首的鬼、鴛鴦、雪女、骨女、向日葵、幽靈瀑布、茶碗中的臉、死靈、痴女、巨蠅、食夢貘、果心居士、騎在屍體上的男子、弘法大師、藝妓、屏風裡的少女、蜘蛛精、蟾蜍精、天狗以及很多古代武士的故事。其中也不乏脫胎於中國的傳奇,如《食夢貘》本來自《山海經》中對上古怪獸“猛豹”的記載,《人魚報恩記》來自晉人張華《博物志》之“鮫人泣珠”,而《守約》一則中為不爽“菊花之約”,寧願切腹後以陰魂返回故鄉的武士赤穴之事,則來自明人馮夢龍《喻世明言》中的“範巨卿 雞黍死生交”等。

小泉八雲的編輯方式,顯然受到了類似六朝志怪的影響,但他的寫作又是白話的,是一種對中日兩國古代傳奇的再演繹。而王新禧譯本之《怪談》,集中了《怪談》和《骨董》兩本書的內容,再加上小泉八雲其他著作中所有與志怪故事有關的小說,一共有五十餘篇。譯文還參閱了幾乎所有的英譯本原文,力求做到三語皆精準。這些對於想完全瞭解小泉八雲小說寫作的人來說,無疑是很方便的。

再者,通讀這部短篇小說集全書,最大的直觀感受,還有佛教對小泉八雲的影響。因書中有關生死輪迴、因果、放生、菩薩與異化的傳說,佔了相當大一部分。牽涉到和尚的故事尤其多。

飛頭之國 | 幻想力缺席時代與小泉八雲之《怪談》

當然,其中最迷人的篇章,我個人認為還是更具怪誕與抽象意義的鬼故事。如其中比較短的一篇《貉》,我暫且再縮寫之如下:

東京赤坂町有個叫紀國坂的坡道……一到夜晚,這附近就沒一個行人,顯得一片死寂荒涼,夜歸的行人一定會避開紀國坂,繞道而行。

傳說這附近常常會出現貉,人如果不小心遇到這貉,至少要生場大病。……有一天傍晚,一個商人快步前行,想趁天黑前登上紀國坂時,看見又深又寬的壕溝旁邊站著一個女人,正在抽泣。那女人好像要投水自盡的樣子。她的身材嬌美,梳著整整齊齊的髮髻,看她的衣著和氣質,像是出身富裕家庭。

“喂!姑娘!”商人這樣稱呼她,“為什麼在這裡哭呢?可否說出來。你有什麼困難?若是能幫上忙,我一定答應你。”

商人是個善良又熱心的人。但是女子沒有回答,還是不斷地哭泣。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她連頭也不轉一下,只是自顧自地哭。她不出一聲地站著,然後背對著商人,長袖掩著臉繼續哭泣。

商人把手放在女子的肩頭,懇切地說:

“姑娘!姑娘!請你說話!……喂!姑娘……姑娘!”

就在商人如此說的時候,女子慢慢轉過頭來,用手朝自己臉上一抹。商人順著這由上往下的一抹看過去,女子的臉上居然沒有眼睛、鼻子及嘴巴,商人大吃一驚,拔腿便逃。在紀國坂上,他連滾帶爬地逃命,眼前一片黑暗,連回頭再看一眼的勇氣都沒有,幾乎連靈魂都出了竅。幸好過了不久,前面出現了一點燈光,那是在路旁賣夜宵的攤子。真是碰到了救星。商人跑到那個老闆面前,上氣不接下氣地“呀!——呀!——”叫個不停。

“怎麼回事?是不是有武士在試刀斬人?”老闆慢條斯理地問。

“不,不是!”商人略微喘過一口氣,“那裡有……呀……呀……”

“什麼?到底是怎麼了!”老闆也急急忙忙地問,“有強盜嗎?”

“喔!不是強盜……不是搶東西!”

商人還是結結巴巴地說:“那個……那個女人,站在溝旁的那個女人……那個女人就這麼一抹……然後什麼都沒有了!”

“哦,原來是這樣!你看到的那個女人,是不是這樣?”

那老闆一說完話,便也朝自己臉上一抹。緊接著,老闆的臉便像雞蛋一樣光滑,什麼都沒有……

商人當場昏厥,癱倒在地。同時,燈滅了。

沒有面目的鬼,比具象的鬼更有神秘感,也更令人毛骨悚然。因為“無臉”的存在,會把一切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全都變成荒謬的牆或假象。甚至那女子的頭髮,也會如假髮一樣在空中飄蕩。但其中心,仍然是對女人(神秘之美)的思索。記得里爾克曾說:“在古希臘神話中,一條毒龍在被英雄刺殺的瞬間,往往會變成一個被囚禁的少女。這象徵著外表可怖的事物,在內心中常常是無助的。”此理東西方皆通。

當然,閱讀《怪談》的前提是你認同古代事物、風景與語境。

因為“古代”這個詞,本身是一個大的心理環境。如果這個環境已被我們破壞了,那麼文學中一切鬼神也就失去了魅力和恐怖感。正如小泉八雲說的:“我不很肯定那些妖精是否還住在日本,因為新式鐵路和電話把許多妖精都嚇跑了。”

再回到我開篇時說的那則故事吧。

飛頭之國 | 幻想力缺席時代與小泉八雲之《怪談》

史上關於人頭的典故很多,如《舊約》中莎樂美拿著聖約翰人頭跳舞、古希臘神話中“拿著俄耳甫斯頭顱的色雷斯姑娘”,還有美杜莎被砍下來的蛇發人頭,或關羽那顆被送到曹操手裡時還能睜眼看人的人頭等。可若說到能飛的人頭,大約也是罕見的。小泉八雲(或幹寶)的“轆轤首”算是僅有的一個吧。

還記得我少年學畫時,常畫石膏素描,於是很熟悉那座 1506 年在義大利出土,曾差點被米開朗琪羅修補過的古羅馬雕塑“拉奧孔雕像群”。這個雕塑後來用於一般石膏美術教學,但只擷取其頭部,用來當作素描物件。雕塑中的拉奧孔因被蟒蛇纏住,面容驚恐,張著嘴,頭髮捲曲,狀若飛舞,後來也被俗稱為“飛頭”。18 世紀德國美學家萊辛在《拉奧孔:論詩與畫的界限》一書中,詳細解構過這一神話中的詩學與藝術。20 世紀 80 年代第一次讀到該書之朱光潛譯本時,我也很為之著迷了一番。

飛頭之國 | 幻想力缺席時代與小泉八雲之《怪談》

然此“飛頭”非彼“飛頭”乎?想來甚有巧合的意味。

萊辛問道:“為什麼拉奧孔在雕刻裡不哀號,而在詩裡卻哀號?”這就是文字的魔力。小泉寫到的“轆轤首”,對我來說,更像對當代文學“幻想力缺席”的一種隱喻。因為今天我們除了在魔幻現實主義如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或一小部分現代詩人的寫作中,能偶爾瞥見“幻想力”的閃現,大多數時候,我們文學家們的頭就一直留在脖子上,從未敢在夜晚飛出戶外,去那廣闊無垠、不可思議的天地中看一看。作家們通常太關心社會、現實、政治、歷史或思想等這些文學的附屬品,而忽略了我們東方人自《山海經》時代與六朝志怪以來便最拿手的關於“怪力亂神”的特殊技藝。有時,太在乎意義的東西,反而會淪為無意義。而看似無意義的東西,最終卻會變成象徵。如干寶、小泉八雲或蒲松齡們當年所感嘆的那個“飛頭之國”,其實也正是對自由幻想的追尋吧。

2011 年 9 月 25 日

【相關圖書】

《巨鯨:私人文學史》

楊典 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