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入詩行,詩歌就有了翅膀

鳥詩也傳情(雜談)

詠物詩的主要特點是託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物件。而鳥便是詠物詩中的一個大類。不少古詩,或以鳥為詩作背景,或詩行中帶有鳥字,有的直接以鳥為歌詠物件。無論是杜鵑、喜鵲、青鳥、黃鶯、燕子、麻雀、畫眉、鸚鵡、百靈,都會觸動詩人的創作慾望,湧起靈感的清泉。

古詩中最常見的當屬雁了,其次應該算燕子了。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在屋簷下銜泥築巢,哺乳小燕子。燕是一個意蘊豐富的意象。

燕子一般與春天有關,所以,寫燕子的詩也往往與春天相關。如杜甫《絕句二首》:“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蘇軾《蝶戀花·春景》:“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杜甫《水檻遣心二首》:“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徐俯《春遊湖》:“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戴叔倫《蘇溪亭》:“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鳥入詩行,詩歌就有了翅膀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晏殊《破陣子·春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寫的是新社之時,燕子歸來, 清明時節,春光爛漫,有惜時傷春的感嘆。

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詞人在庭院中,看落花片片,飛燕雙雙,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杜鵑也是詩的常用意象。杜鵑又名子規、杜宇、布穀鳥、斷腸鳥等。古代神話中有蜀帝死後化為杜鵑啼哭,口中泣血的傳說,所以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淒涼、哀怨的象徵。

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夕陽西下,杜鵑悲鳴,羈旅孤館,悽苦的心情可想而知。

鳥入詩行,詩歌就有了翅膀

兩個黃鸝鳴翠柳

溫庭筠 《碧澗驛曉思》:“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子規也停止了悽清的鳴叫聲;在曉色朦朧中,驛舍的庭院正開滿了繁茂的山杏花。子規鳥又叫思歸、催歸,鳴聲猶如“不如歸去”。特別是在空山月夜,啼聲更顯得悽清。這裡,詩人獨宿山驛,在子規的哀鳴聲中翻動著羈愁歸思的情景。

黃鸝也是詩中的常見意象。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晏殊 《破陣子·春景》:“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給人一種春天的生機勃勃和青春的無限美好之感。

再說說“鴉”。“鴉”全身黑色,故稱烏鴉,啼聲不雅,被民間認為是不祥之鳥,但它也是古詩中的常見意象。

鳥入詩行,詩歌就有了翅膀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陳亮《虞美人·東風蕩颺輕雲縷》:“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白樸《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李白《三五七言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準確地傳達出了旅人悽苦的心境。

此外,入詩的鳥還有很多,比如:

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鷓鴣叫聲悽切,給人哀怨離愁之感。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璟《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青鳥是有三足的神鳥,是被當作傳遞資訊的使者的。

鳥入詩行,詩歌就有了翅膀

鳥鳴山更幽

當然,有些詩中的意象並沒有指具體的鳥,而僅僅是泛指。比如:

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杜甫《絕句二首》:“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王維《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賈島《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等等,不勝列舉。

詩中的“鳥”,結合背景、語義,也許可以感知或者想象到具體的個像。有的根本就沒有特指,至於詩中的鳥是鴛鴦還是春燕,抑或是其他什麼鳥,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能言情,能言志,有美感,能增強藝術感染力,便是成功的意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