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京劇演唱中的吐字,為什麼說唱字是一種藝術表現?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文章內容來自網路)

京劇演唱中的吐字,可以說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京劇演員和票友都會把處理好演唱中的吐字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來看待。它不僅涉及字的韻律、氣息的調控、吞吐的力度、發聲和共鳴腔體的運用等技術和技巧因素是否恰當,而且關係到情感的展現、意境的表達、人物的塑造等藝術表現是否準確到位。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為什麼京劇藝術大師餘叔巖說他唱戲就是唱字,我以為原因就在這裡。

研究問題,重在找出其中的規律性。吐字也是如此。京劇藝術流派紛呈,各派在吐字方面亦有所不同,但規律的共同性卻貫徹其中。經過近幾年的學習,我發現下面三條規律於演唱十分有益。現提出來與識者商榷。

一、漢字拼合規律

一個漢字音節中各音素間的拼合規律是:前、後音先各自拼合(單音素的獨立存在),然後前後音再相拼合,之後再進入拖腔、收尾階段。

由於各個字的音素成分不同,漢字共有8種不同結構,各自又有不同的拼合規律和特點。(見《合唱藝術手冊》,孫從音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二、母音響度規律

“響度規律”的名稱是我加的。已故著名音樂家楊蔭瀏先生在他的《語言音樂學初探》的論文中(見《語言與音樂》,楊蔭瀏、孫從音等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版),關於字音響度的闡述,使我頗受啟發。楊先生的觀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當韻母包含兩個母音時,發音要區別對待:

(1)凡是由i、u作韻尾的,稱為前響複合母音,前音比後音響亮,由前至後,響度逐漸減低。例如開(kāi)字中的āi,夠(gòu)字中的òu。以o為韻尾的字,均以u收音。因此,前響複合母音中也包含“高”

(gāo)一類的字。

(2)凡是用i、u、ü等介音起頭的,稱為後響複合母音,後音比前音響亮,由前至後,響度逐漸加高。例如家(jiā)字中的iā,瓜(guā)字中的uā,絕(jué)字中的ué。

2.韻母為由介音、主要母音和韻尾組成的三合韻母時,主要母音最響亮。例如叫(jiào)字中的iào(主要母音為a),懷(huái)字中的uái(主要母音為a)。。

3.凡是以i、u、ü作介音,以濁子音(n、ng)為尾音的,唱得比較響亮的音素常常在介音上,即由聲母和介音所組成的字頭上。例如鄉(xiang)、光(guang)、斷(duan)、勸(quan)等。

4.以i、u、ü為零聲母(寫作y、w、yu)的字,其零聲母最響。例如也(ye)、要(yao)、楊(yang)、憂(you)、用(yong)、王(wang)、外(wai)、我(wo)、穩(wen)、冤(yuan)等。

我發現,上述1、2兩點都有帶規律性的共同點:不論是前響複合母音還是後響複合母音或三合母音,其最響處都在標有調號的主要母音上。因此,這兩點可以歸納為一點,並作出新的表述,這就是:當韻母包含兩個或三個母音時,其上方標有調號的母音最響,其餘次之。

需要說明的是,像“牛”,“歸”,“論”一類的字,它們的發音最響處又在何處呢?漢語拼音方案告訴我們:iou,uei,uen前面加聲母的時候,寫成:iu,ui,un。而iou,uei這兩個三母音中,發音最響處都在中間那個主要母音上;這一類字的調號只是在別的母音上“棲息”,它的“本家”在主要母音即字腹上。因此,這類字並沒有跳出“如來佛的手心”。至於uen發音的最響處,按照上述第三點看,當在u上。

遵照上述母音響度的規律性,我發現演唱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以y、w為零聲母的字,有的演員發音不到位。例如:“呀”字,y的發音響度不夠,而且缺乏必要的延續;又如“病懨懨”的“懨”字,其發音也有這個問題。再如“看大王”的“王”字,“出帳外”的“外”字,w的響度不突出,又缺乏必要的延續,使得本來是合口呼的字頭,聽起來像是開口呼。

有人說,濟南人唱不好言前轍。其實,濟南人不一定都唱不好言前轍,外地人也不一定都能唱好言前轍。關鍵是字音的響度是否安排得當。如“千”、“天”、“言”、“冤”,發音較響的部位分別在ci(在傳統戲中,“千”是個尖字)、ti、y、yu上。如果把音響的著力點放在an上,使用了生活中某個字的鄉音,結果是,鄉土味濃了,京劇味淡了。此外,這類字還同發聲共鳴的部位以及口型、唇形和舌位有關,這點容我在第三規律中再談。

母音的響度安排錯位,影響所及不止是字的讀音不美,還可能影響字的情感色彩,減弱演唱的藝術感染力。楊延輝在“老孃親請上受兒拜”中有一句“千拜萬拜也是折不過兒的罪來”的唱詞,這句唱詞是這段唱詞中最重要的一句,言簡意賅,感情濃烈。其中的“也”字既是邏輯重音,又是情感重音;“千拜萬拜”抵消不了“兒的罪”,一個“也”字加重了語氣、語意和楊延輝的情感色彩。此字發聲較響處在y上。可惜的是,有的專業演員也未能處理好這個字的發音;在“折”和“罪”這兩個重音上也缺乏應有的力度。

三、母音反咬規律

這個名稱也是我加的。這個規律涉及母音的咬法,包括唇形、舌位、口形,。做起來比響度的安排要難一些。但是,做好了卻很出味兒。特別是在氣息的調控和運用、發聲與共鳴、節奏與情感等因素的協調和配合下,經過不懈的努力,不斷地揣摩,達到“聲外有餘音”,“耳傾已息,心聆猶聞”的境界,也不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叫“反咬規律”呢?就是要反其(指的是母音、特別是發音較響的母音)道(指的是母音的唇形、口形和舌位的平常形態和位置)而咬之。

母音分類咬法

從唇形看、從舌位前後看、從口形看,綜合起來,可以按下述簡易方法咬字:

i、ê母音作字腹的字,要豎、後、寬地咬字發音;a母音作字腹的字,要豎、後、窄地咬字發音;e母音作字腹的字,要豎、前、寬地咬字發音;ü母音作字腹的字,要橫、後、寬地咬字發音;o、u母音作字腹的字,要橫、前、寬地咬字發音。(“母音分類咬法”,見《合唱藝術手冊》,孫從音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ê的讀音見《現代漢語詞典》1979年版,第281頁。)

現在,我們以“望家鄉,去路遠”(《野豬林》中林沖“大雪飄撲人面”的唱詞)為例來看一看響度規律和反咬規律的運用。望(wàng)字,發音最響處在w上,要橫、前、寬地咬字發音;發音後,要注意適時轉入a的發音上,即由橫、前、寬向豎、後、窄轉變。家(jiā)字,發音最響處在a上,i次之;咬字發音由豎、後、寬向豎、後、窄轉變。鄉(xiāng)字,發音最響處在xi上,a次之;咬字發音由豎、後、寬向豎、後、窄轉變。去(qù)字,按橫、後、寬咬字發音。路(lù)字,按橫、前、寬咬字發音。遠(yuǎn)字,發音最響處在yu上,a音次之;咬字發音要由橫、後、寬向豎、後、窄轉變。

按照上述規律,前面提到的“千”字和“天”字,其咬法為:由豎、後、寬向豎、後、窄轉變。在操作上注意:唇形為豎咬、舌位靠後、口型略寬,然後向口型略窄轉變。在演唱中容易出現的毛病是,口張開得太大,或者共鳴不到位,即通常所說的,“聲音掉下來了”。這類字,口型過大,會失去字音特有的韻味。實踐和理論都一再證明,演唱中的吐字,一定要和氣息、發聲和共鳴、情感等因素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多因素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

京劇藝術的傳承,由於歷史的原因,依靠的是口傳心受,在吐字的傳授中,學習者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傳授中,特別是在戲曲學院的教學中,如果能對學生曉之以吐字的規律性,當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也更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知識者以為然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