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論俱長、藝文兼擅的林繼中

考論俱長、藝文兼擅的林繼中

林繼中

煌煌八大冊三百七十餘萬字的《林繼中文集》(以下簡稱《文集》),年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文集》收入其各類著作十二種,其中有自成體系之專著,也有學術論文、散文隨筆之彙編,還有古典詩文、現代小說之註釋評點等等;加上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林繼中輯校的百萬字的《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可以說展示了林繼中四十多年來學術研究的成果,是他治學為文之總結。林繼中已到了喜壽之年,如果從他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期讀大學時算起,他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學習和研究已近六十年了,確實是可以總結其學術歷程的時候了。

追求有思想的學術研究

林繼中無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長起來並取得突出成績的一代學人的代表。他早年就讀於福建師範學院中文系,老師中有易學名家黃壽祺、詩學名家陳祥耀等。七十年代末,他在廈門大學讀古典文學碩士學位,導師周祖譔是唐詩研究名家。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為他從事古典文學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但是,他的學術研究之路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還是從1984年到山東大學跟隨杜詩研究大家蕭滌非攻讀文學博士學位、從事杜詩研究開始的。在唐代詩人中,杜甫之外,林繼中最心儀的無疑是王維。他的碩士論文題目是《靈想獨闢:王維詩歌風格之形成》。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就是《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從此,他的學術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由杜詩研究進而廣至唐詩研究、中國文學史研究等,境界日益開闊,成果更加豐碩。

杜甫在宋代開始被推到詩壇崇高的地位,宋人注杜詩,至有“千家注杜”之說,其中趙次公注是第一部較為準確、豐富、有一定深度的杜詩全注本,為後代研究者所重,清人周春有“杜之有注,自趙次公始也”之語。宋人曾噩稱其“為少陵忠臣”。今存明抄本題名《新定杜工部古詩近體詩先後並解》。但由於年代久遠,現存鈔本已殘缺,而近一半註文散佚於其他注本中,以至後人用趙注常斷章取義而失其本意。1984年春,林繼中在蕭滌非先生指導下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他歷經兩年焚膏繼晷的努力,力圖恢復趙書的原貌,從數十種杜詩注本中極力搜輯,與現存趙注殘本合為全壁,終成百萬言的鉅著。蕭滌非稱此書“是一部有相當高價值的學術專著”,認為此書“輯佚部分以現存兩鈔本為模式,旨在恢復趙注原貌。……為今後杜甫研究提供了一個至今為止最為完善的趙注本。校勘部分除約八百條校記外,還糾正了趙注及其引文在文字上大量的訛、奪、衍、倒。此項工作,不但要求作者慎思明辨,剖析毫芒,作出判斷,而且首先要求作者博涉群書,發現問題,付出巨大的工作量。前言部分是綜合研究,頗多獨到的見解。如對趙次公其人其書的考證及其時代背景的考察,對複雜的宋人注杜所作的一些清源通塞的工作等,大都能做到無徵不信、實事求是,學風是嚴謹的。該論文卷帙雖龐大,但提挈有體,行文亦復明淨”。論文透過答辯後,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明確肯定其學術價值,接受出版。1989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給漳州師範學院教務處發文,告知《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已納入出版計劃。1994年該書出版,得到了學術界極高的評價。2012年出版了此書修訂本,並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杜詩研究是林繼中最用力的領域,他理所當然地在這一領域收穫最多,除了《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外,收入《文集》前三冊的就有《杜詩學論藪》《杜詩選評》《杜詩菁華》三種,充分展示了他對杜詩的熟稔程度和研究深度。《杜詩學論藪》收錄其杜詩、杜詩學史論文三十篇,除了得到蕭滌非先生肯定、有“頗多獨到的見解”的長達3萬字的《趙次公及其杜詩注》(《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一書的前言)外,還有論杜甫生平事蹟的、論杜甫的道德情操或杜詩的情感內蘊的一系列論文,如《論杜甫“集大成”的情感本體》《杜詩的張力——忠君愛民思想在杜詩中的表現形式》《沉鬱:士大夫文化心理的積澱》《杜律:生命的形式》《杜詩〈洗兵馬〉錢注發微》《詩心驅史筆——杜甫〈八哀詩〉討論》等等。其《杜詩議論之為美》一文引巴爾扎克語“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認為“最深邃的思想既可以是哲學,也可以是詩。詩與哲學在思想的深刻性上往往造成相似的境界,即引人深思,使人在反覆推求之中情感活動趨向強烈”,杜詩議論的深刻性是“詩化”的最重要因素,杜甫以高度凝鍊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這些論文和收入《文集》的其他幾種著作《文化建構文學史綱》《文學史新視野》《唐詩:日麗中天》《唐詩與莊園文化》等,集中體現出林繼中治學考論俱長的特點。考論俱長,就是說他長於文獻學和文藝學研究的結合,或者說是追求有思想的學術研究,在學術研究中體現出思想追求。

兼擅書畫、學藝雙修

與許多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稍有不同,林繼中的研究領域或興趣點還旁涉當代社會文化現象和文學創作;除了文學研究外,他還從事“文藝實踐”,不時地寫一些可稱之為文化短論的雜文和散文,創作並研究中國書畫。《文集》封面題簽為林繼中手書,圖案取自林繼中所繪王維“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詩意圖,加蓋林繼中“生死少陵詩”閒章,凸顯了他對杜甫、王維的推崇之情,既體現其學問專長,又彰顯其藝術修養。收入《文集》的《我園雜著》《楊少衡新現實主義小說點評》和《文集》封面、插頁的書畫(各冊輯封圖案亦取自其畫作),體現了林繼中治學方面的又一特點,即藝文兼擅。

林繼中是漳州人,漳州地接潮汕,我曾遇到的兩位潮汕籍的學術前輩饒宗頤、羅宗強先生都是兼擅書畫、學藝雙修的大家,林繼中庶幾近之。近年來,他更肆力於書畫創作,並舉辦了個人的書畫展。《我園雜著》是其雜文散文彙編,或評書論畫,或談詩論史,或記錄遊蹤屐印,或抒寫師友印象,關注時事,針砭現實,俯仰古今,以史為鑑。他的讀畫之作《有真性情才有真面目》無疑是夫子自道。其《文人畫》一文指出:“文人畫可取之處就在於透過筆墨直取性命的本真狀態,形成有意味的形式,感染讀者,淡化現實中的功利性,一時迴歸自然,照亮真性情。”《無數鈴聲遙過磧》一文,從交河故城聯想到盛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高昌郡。《魚山吊詩魂》一文,追尋千年之前的建安詩人曹植的心路歷程。《小巷》《話古榕》《遊江濱序》等文,則表達了作者的桑梓之情。因為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和理論功底,林繼中的這些文章不乏深度。

濃厚的桑梓和學人情結

與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長起來並取得突出成績的不少學人一樣,林繼中也走上了“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是,與他人不同的是,林繼中有濃厚的桑梓和學人情結。林繼中出生於醫學世家。除了外出讀書,他沒有離開過家鄉;而且,不管是讀本科、碩士還是博士,他畢業後都回到家鄉。1963年,他進入福建師範學院學習。1967畢業後,他曾去農場勞動,後赴中學任教。1979年,他考入廈門大學中文系,攻讀唐代文學方向碩士學位。1982年畢業後回漳州,在漳州師範專科學校任教。1983年,他考上山東大學,次年入學。1986年9月畢業後又回漳州,在漳州師範學院任教,先後出任中文系主任、副院長,1997年出任院長。他在院長任上,鼓勵師生員工參與校務,特別是中層幹部在工作上要有獨立性與創造性,行政人員要有服務精神;提倡教師教學與科研並重;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漳州師範學院更名為閩南師範大學並被列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打下了基礎。我曾經開玩笑地問他:“回老家是不是太太的緣故?”他笑著說:“是沒有其他地方要啊!”其夫人說:“他可不是為了我呀,是他媽媽要他回來。”他在家鄉侍奉老母終老。林繼中在學術研究、文藝創作、教育管理三個方面都有貢獻,這是不少學者所無法比擬的。行政工作再忙,他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我聽該校老師說起,林院長不喜歡應酬,與同事談工作嚴格按照約定的時間,早到不接待,談完即送客。他做了一任院長就堅決請辭,要求回去從事教學工作。他告訴我,他當時跟省委分管領導說,要找一個比我稱職的院長容易,但目前找一個學術帶頭人,在我們這樣的小學校可能不太容易,讓我當老師更合算。在他的堅決而又一再的請求下,2002年3月,58歲的林繼中辭職成功,如願地回到了教學崗位。作為學科帶頭人,他以他突出的科研和教學成就,與同事們一起,使漳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在福建乃至全國的同類學校中脫穎而出,贏得好評。林繼中自謙的“小學校”,實際並不小。衡量學校大小的關鍵,還在於要有好老師。

認識林繼中已近二十年了,其間也去過漳州幾次,到過他的學校參觀,也到過他的寓所品茶,難忘他陪我們觀賞文學院學生古琴表演時表現出的自豪神情,也難忘他在家中向我講解其畫作時流露出的自得神態。從林繼中的著作和行事中,我看到了一位視學術為事業而又不墨守於書齋的學者的形象,也許這也正是形成其考論俱長、藝文兼擅的治學特點的重要原因。

高克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