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論語》——為政篇問孝,顏回的大智若愚

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這一則很短,只有一句話,一問一答。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前面,孟懿子問孝,孔子答曰:無違。

現在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問孝,孔子的答案不同,因為孟懿子和孟武伯的地位不同吧。

關於這句話中的“其”字,是指代父母呢?還是子女?歷來都有兩說。

感悟《論語》——為政篇問孝,顏回的大智若愚

但我想,這是子女,子女的疾病是父母擔心的,就像《孝經》中的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孔子給出的答案和《孝經》一樣。

做兒女的應該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使身體健康。

如果故意讓身體不好,使父母擔心,也就是不孝的表現了。

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孝道,孔子說:“在父母面前常保愉悅容色,是件難事;有事要做,弟子效勞;有酒食,年長的吃喝,難道這就是認為的孝嗎?”

感悟:孝不是表面的文章,不管是色難還是弟子服其勞,以及先生饌,都是表面的樣子。

所以,孔子說難道這就是孝嗎?

感悟《論語》——為政篇問孝,顏回的大智若愚

都喜歡奉承,都喜歡面子工程,這不是孔子要講的孝。

那麼,怎樣才是孝呢?這就留給我們去思考。

原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姓言,名偃。子游問的孝,孔子的答案,不是能不能養,大概子游對這個問題有所疑問,所以提出問題來。

中國人歷來都講究養兒防老。人老了以後,期盼兒孫養活自己。

這種心理,決定了孔子時代: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當然這是最根本的,如果父母都不能養,孝也就無從談起了。

在談這個孝之前,一個前提就是都能養。都能住進養老院,安度晚年。

這個問題解決以後,才是:敬。

讓老人過得舒服,心中充實……

看來這個問題很大,沒辦法談,也只能是不同的人面臨不同的問題,這個問題是針對子游的。

感悟《論語》——為政篇問孝,顏回的大智若愚

原文: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和顏回整日講學,他不提反對和疑問,像個愚痴的人。等他自己回去琢磨,卻能發揮所學,可見顏回並不愚痴。”

感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如果講顏回愚痴,怎麼也說不過去。老子說:大智若愚,其實在顏回身上都有體現。

我們看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如愚。

這個“如愚”和“若愚”多麼的相似。

顏回退回去以後,自己琢磨老師的教導,能有所發揮,也就是把老師的教導實踐出來,認真地體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