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深情的送別詩,全篇一共四句,卻句句經典

晚唐詩僧齊己因一首《早梅》而聞名,詩云:“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那麼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稱道,又與“昨夜一枝開”的點睛之功有關。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它靜悄悄地鋪開了一幅畫:銀裝素裹的世界裡,有一枝梅花趁著夜雪已經開放。句中的一枝梅花很直接地將人們的眼光瞬間吸引過來,成為了畫的主角。

其實,在齊己的初稿中,頷聯中的後句為“昨夜數枝開”;“一”字之來由倒是很有故事性:作者寫完詩後,拿著稿子去鄭谷那裡請教,而當鄭谷看過原稿後,便將“數”改為“一”,使得齊己讚歎不已,甚覺此句越發地精神可人。

以簡潔出張力,衝擊視覺、收穫美感,這就是“一”字的力量。而鄭谷本人,也因此有了“一字師”的美譽。

一首深情的送別詩,全篇一共四句,卻句句經典

或許關於鄭谷,大家聽得最多的就是“鄭鷓鴣”,因為鄭谷是借《鷓鴣》在詩人堆裡脫穎而出,在詩壇佔據了一席之地。《鷓鴣》以細膩而生動的筆觸將鷓鴣從體到神做了描寫,其間融入的濃厚情感更是起到了打動讀者的效果;筆法若即若離,構思巧妙新穎,故而成為絕唱。

那麼在本期,詩巷帶來的是鄭谷一首送別詩:《淮上與友人別》,相信絕大多數看官都對這首詩有著很深的印象,因為其中兩句曾經常出現在我們的中學試題中。那帶著對鄭谷的膜拜,讓我們再次來細細品味這首深情之作吧。

淮上與友人別

唐 ·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送別”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而歷來也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而這些作品也都非常具有特點。那麼鄭谷的這首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我們先來看前兩句。

一首深情的送別詩,全篇一共四句,卻句句經典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開篇是景語式的鋪墊,但是景語中卻又用到了極具情感色彩的情語穿插(殺字),這就使得筆下的景語更見生性,從而能夠很好地為整個主旨所服務。

在楊柳萌綠的春天,作者與友人在揚子江頭相別,看著漫天飛舞的楊花,讓他們倍覺傷感憂愁;在這兩句中,除了剛才我們說的“情感基礎”之外,還點明瞭地點與時間,這看似與情感沒有多大關係,但其實卻間接地烘托了情感。無論是江水還是春風,都無不從視覺上讓人感受到一種沉鬱;而其中楊柳和楊花這兩個捕捉就更不用說了,它們是詩詞中用來表達離別之愁的最為典型的物象。

第三句轉換地理位置,將鏡頭落到“離亭”上,且又從聽覺角度來對具體環境與氛圍做出烘托:數聲風笛離亭晚;“離、晚”是鮮明的情感色彩字眼,當它們與實象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構成了一幅帶有“情緒”的畫面——天色已晚,一聲聲淒涼的風笛渡過江水,撩動著人物本就鬱結的心情。這樣的描寫不僅預示著兩位友人到了作別之時,還將他們萬千愁緒表達出來。

一首深情的送別詩,全篇一共四句,卻句句經典

最後是一句純粹的人物描寫:君向瀟湘我向秦;其實作者在前三句中已經將輔助物象都描寫過了,畫面可謂是有主有次,再不需要其他任何點綴。所以到了尾句的時候,他將重點落到人物上,以最為簡單的方式做出陳述,達到一種以留白抒愁的效果,惜別之情已至最濃郁的程度。

為什麼說這裡有留白效果,因為作者只是說明了二人所去方向,沒有再繼續介紹其他方面的內容,比如具體動作、神態等等。那其他所有的與二人惜別有關的畫面,就靠讀者去想象了,這就是所謂的“文不能言盡,言盡則無味”。

所以,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豐富,這裡的尾句就有這種效果,它把空間悄然拓開,把讀者的視線引向遠方,讓讀者的思緒脫韁馳騁,順著全詩思路與意境,去補充內容,尋找“滿足點”。

一首深情的送別詩,全篇一共四句,卻句句經典

同一個題材,縱然用到的物象相同、縱然其中的場景有可能有些相似,但是,寫法不一樣、表達不一樣,那麼所出的效果也不一樣;這就是詩人的個性與特徵體現,也解釋了“為什麼百篇不同味”的原因。

鄭谷這首詩,有音律上的參差美,有感官上的藝術美,更有表達上的含蓄與深沉美;它彰顯了唐朝詩之音樂性、象徵性、抒情性的特點,是一首妥妥的著名之作。

一味離情長作哽,教人不敢復吟哦;各位看官,當讀完鄭谷的這首《淮上與友人別》後,你是否也被再次打動,或者說,你對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歡迎留下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交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