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國學‖賢聖為什麼還有差別?

精•簡國學‖賢聖為什麼還有差別?

《金剛經》中說:“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們試著做一下分析,供大家參考。

賢聖泛指古今中外一切修行悟道的智者。賢聖的區別在哪裡呢?

我們就以孔子為例。從漢代以後孔子被尊稱為聖人,他的精通六藝的學生,包括顏回等,被尊稱為七十二賢。這就提醒我們,賢和聖是有區別的。

再以釋迦牟尼佛為例,他的弟子中,有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等等十大弟子。這也可以看出老師和弟子在智慧和境界上的區別了。

什麼是聖人呢?總體來說,悟透人生和天地的道理,並且德配天地的人,後人都稱他們為聖人。

同時,我們要清楚地知道,聖人不是具有固定內涵的名詞,他有文化的地域性。比如說老子、孔子是在黃河流域,釋迦牟尼是在恆河領域,蘇格拉底等十大文化名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都被稱為聖人。因此聖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地域性。

為什麼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有差別”?

首先我們要知道,“無為法”,相對人生而言,就是“解脫法”——你對生命的解脫程度、自在程度、自由意志發揮的程度。

以儒釋道為例。儒家的視域是不離開人間的,立德立功立言,八目三綱。以道家為例,他闡述的是天道。我們把《道德經》《清靜經》、《素書》、《陰符經》等經常念,你就會發現你對天道慢慢地就明瞭起來了。而佛家講“小到微塵,大到三千大千世界”,他的視域更為廣袤。

因為著眼點不同,適域不同,智慧的維次不同,那麼自在解脫的境界也就大不相同。這時候就透露出一點訊息,我們會發現“一切賢聖確實以無為法而有了差別”。

再強調一點,“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主要是指人領悟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之後,獲得的解脫的程度不同。

但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對芸芸眾生來講,這些賢聖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不必厚此薄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