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是的,由國內金融機構創辦的第一家非營利藝術機構,走完了她的階段歷程。泰康人壽從2001年贊助當代藝術展覽到創辦泰康空間,至今整整20年,因為有如此強大的後盾,泰康空間得以順利的自由生長,在新千年以來當代藝術生態從無到有的階段,伴隨著生態現場的日日變化,最終成長成為藝術界的一個機構個案。一個個案,要有自己的態度、目標、方法,要有自己的機構理念、關注的問題,以及長期的堅守,更要有領導的支援、穩定的資金和團隊的努力。在泰康空間時代落下帷幕之際,我們願意就這個個案,做個總結和回顧,與大家分享我們的點點經驗,更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總結髮展中的問題與難題,為本土非營利藝術機構的生長、發展鼓與呼。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是泰康空間時代的學術工作回顧展。在展覽的前期研究過程中,透過對泰康保險集團收藏部負責人、泰康空間總監唐昕的採訪,泰康空間18年來的學術工作結構清晰呈現:

■2003年至2005年是自由策展階段。

■2006年開始思考“展覽”本身的問題,進入學術策展階段[1]。

■2007年開始思考“什麼是空間”,提出空間理念“鼓舞與激勵”。

■2009年空間理念升級為“追溯與激勵”,提出“體系化收藏”並定位泰康收藏體系於“1942-1976,1976-今”。

■2010年確立“1942年以來”看當代藝術的研究思路。

■2018年明確關注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術發展,研究本土藝術的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泰康空間的所有學術工作即在上述階段、理念、體系、斷代方法所形成的結構中展開。通常人們會發現泰康空間關注到的作品與材料本身涉及的主題或問題複雜多樣,如繪畫、攝影、新媒介、革命、當代、現實主義、現代主義、性別、建築、音樂、舞蹈、機構批判、文獻檔案等等。人們不禁要問:泰康空間到底對什麼感興趣?但當這些主題與問題在一個有歷史縱深和現實廣度的結構中並行展開的時候,泰康空間給了藝術界一個不同於個人品味與趣味的答案,即機構實踐的問題意識:泰康空間關注什麼問題?透過梳理泰康空間從2001年至今的展覽、收藏、研究專案、研討會、講座、表演、出版的歷史資料,本次展覽將呈現出泰康空間學術工作中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揭秘她多年來不懈耕耘所指的三個面向:媒介問題、建制問題和藝術生態問題。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無論是傳統的國油版雕,還是攝影、影像、行為、裝置等新媒介,藝術在今天呈現出多元的樣式,泰康空間將此歸納為“媒介問題”,即以“大媒介”的邏輯和視角對具體藝術媒介重新研究,從媒介與人的關係層面看待藝術。2012年,泰康空間明確提出將攝影作為“媒介個案”研究,“媒介問題”成為機構核心學術問題。關注媒介問題,即關注藝術本體,無論是單一媒介,還是複合媒介,無論是成熟媒介,還是實驗性媒介,每種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質和屬性,我們透過研究媒介迴歸藝術本體。對繪畫性的追問,對攝影作為藝術表達語言特質的研究,對技術發展帶給藝術創作的可能性的探求,都落到媒介問題上。

2001年在復興門泰康頂層空間舉辦的展覽 “中國人世紀肖像” 即有意識地觀察1960年代初出生的藝術家們,如何透過油畫描繪出中國人在世紀交替時的時代特徵。2003年泰康空間成立後的第一個展覽 “Control Z” 則通過錄像、動畫、網路等新技術媒介的作品探討新的技術經驗如何重塑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2004年的“畫展”則是在傳統意義上的畫畫與象徵先鋒的觀念藝術相比被批判為保守的時刻,鮮明宣告對於架上繪畫的態度;以 “畫” ,探索繪畫本體的邊界與可能。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2006年泰康頂層空間遷址到798藝術區,隨即在“鼓舞與激勵”的理念之下開展 “新攝影新繪畫” 專案,推動和促進當代藝術在本土的發展,在3年的時間裡舉辦12個專案。在當時商業市場飛速衝刺的時候,以長期系列專案支援年輕藝術家的實驗性創作,並觀察研究攝影、繪畫兩種媒介在當代藝術現場的實踐形態。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在當代藝術媒介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僅僅對一種媒介本身的屬性、特徵進行研究,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於藝術表達的期待與探求新知的渴望。作為20世紀先進技術的代表之一,攝影技術落地中國後的發展軌跡是怎樣的?攝影與中國社會歷史的關聯具有哪些特徵?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攝影實踐能提供什麼獨有的經驗和貢獻呢?以這些問題為出發點,泰康空間對攝影的“媒介個案”研究超越了攝影媒介本體,進而成為對一種研究方法的摸索,提出許多具體問題,並透過多條路徑著手:攝影作為藝術及記錄的形式,攝影與其他藝術媒介的關係,攝影作為當代藝術的觀念來源之一,攝影在中國的獨特發展軌跡及其實踐、經驗,攝影作為先進技術與中國社會歷史的緊密聯絡等等,由此泰康空間對媒介的研究從20世紀的新技術媒介延伸至對21世紀遊戲、VR等技術在藝術領域的應用等。在每條路徑上,泰康空間都透過選取代表性的藝術家、群體、作品,以展覽或出版、講座進行深入觀察,並跨出傳統的攝影研究圈與其他專業背景的學者交流研討。這個方法作為實驗模型,仍在發展之中。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藝術在中國歷史中,從未像20世紀以來這般在思想與現實層面與社會產生緊密關聯。西學東漸中的歐風美雨洗禮了包括藝術家在內的近代中國知識群體,無論是負笈海外抑或受教於本土美專,走在時代前沿的藝術家們的創作,在追求藝術本體和個人主體性的同時,都無法忽視國家的需求和國際藝壇的影響。藝術家的工作與本土傳統、意識形態、歷史事件、藝術市場、科技發展的動態關聯,抽象成為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發展的規範,是藝術界階段性價值趨向的體現。

在宏觀層面,泰康空間透過藝術收藏、藏品特展對大歷史和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展開研究,理解和追尋這百年間藝術如何在種種規範中複雜嬗變。2009年的 “泰康收藏摘要” 是泰康收藏的首次展示,透過5件作品清晰地勾勒出泰康收藏體系的線條,即關注“1942-1976”和“1976年至今”的兩段美術史。2011年的 “影象·歷史·存在” 則將 “泰康收藏摘要” 裡勾勒的線條充實為豐富的圖景,並增加了1980年代出生的青年藝術家專項部分,體現出社會、政治與藝術、藝術家在70年跨度中的關係演進。2015年的 “聚變:1930年代以來的中國現當代藝術” 透過選取1930年以來每個10年的油畫與攝影作品,探討東方與西方、國家與藝術家、作為藝術實驗的媒介三條線索之間的關係,在這個關係中我們能透過展出的作品,感受到時代的限定與藝術家對藝術本體和自我主體性的追求。也是在2015年,“建制問題”開始成為泰康空間研究的又一核心學術問題,被明確下來。2019年的 “中國風景” 則將1942年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至今,以及由當下向未來延伸的三種歷史時間並置,從這三個代際的藝術家中選擇那些最富時代敏感性的作品構成一個矛盾性與關聯性並存的視覺空間,深入提示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的藝術與當代藝術之間的複雜關係和內在邏輯。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在微觀的日常專案層面,透過四次吳印鹹攝影回顧展,看個案藝術家與中國攝影的發展及走向的關係、攝影美學個體實踐與國內攝影體制形成之間的關係;從 “肖像熱:泰康攝影收藏” 管窺攝影在中國曆時百餘年的社會生態環境中被使用、要求、約束與推進過程中的種種遭遇;由 “1949:藝術的選擇” 梳理創作於1949年——這個特殊的決定性時刻的典型藝術作品與影象、文獻史料,連結當年的政治與藝術事件,呈現藝術與政治視閾交匯的雙重景象;從 “展覽” ——這個藝術界日常生產方式,看當代藝術的建制過程;從當代藝術的合作創作和新中國水利工程題材的作品看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形成與影響……在上述對個案性的藝術家/人物、特定題材、歷史潛流、文藝政策、具有時代印記的價值觀、當代藝術內部工作機制等問題展開的專案實踐中觸控歷史,理解現在,研究變化中的建制之脈動。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中國當代藝術的生態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當代藝術家、批評家、獨立策展人的工作,商業畫廊、拍賣行、非營利機構、替代性空間的出現並轉型,民營美術館熱的興起,所有這些個人或機構角色身份的出現,都發生在過去40餘年的時間中,即使是第一代當代藝術家和策展人,也仍活躍於工作一線。不僅於此,“女性” “年輕藝術家”、本土不同地域的問題差異、新生代策展人等等尚在發展中,尚未進入當代藝術固定結構的人或事或問題,泰康空間都將其歸結為“藝術生態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

泰康空間從成立之初即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的建設者之一,為當代藝術家提供實驗與交流的平臺。從成立以來,泰康空間堅持非營利的運營模式,在商業化突出、缺乏非營利機構生存政策與土壤的現實中,對構成完善的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透過持續性的企業收藏建設和四次大規模的藏品公開展覽給中國藝術市場以信心。2013年泰康空間成立10週年之際舉辦的 “從復興門到草場地:泰康空間2003—”,以自身為個案追問本土非營利機構現狀與未來發展,並以此為契機,將 “藝術生態” 做為泰康空間新的研究問題。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年輕一代永遠是生態中最有創造力的發展動因,泰康空間自創辦之初,即透過對當代藝術現場和年輕藝術家實驗的支援,持續保持“在場”狀態。縱向上,透過多個系列專案,長期跟蹤不同代際的年輕藝術家、年輕策展人的成長、教育、工作、發展,開發了“51平方”“日光亭”“露臺”“泰康新生代策展人”等長期專案;橫向上,將“在地性”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研究的切入點之一,針對北京、廣東、湖北、瀋陽、陽江等地藝術家策劃的研究專案,容納了地域文化特徵的角度。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在參與、研究當代藝術生態的同時,泰康空間同時對改革開放以來的藝術活動與社會背景之間的生態關係保持關注,如 “生命文獻:瀋陽地下音樂1995-2002” 以搖滾樂這一世界性文化產物同本土大環境結合而生的獨特個案為切入點,呈現一個典型城市瀋陽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內部和外部條件下結晶而形成的一段獨特文化景觀。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因為對這三大問題的長期跟蹤研究,泰康空間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現當代藝術及其與國家、社會、歷史的關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與價值判斷,為即將拉開帷幕的泰康美術館夯實了學術基礎,泰康的藝術團隊將繼續深耕20世紀中國的現代化程序、21世紀未來發展的藝術歷史與實驗。

18年來,泰康空間隨著對上述三個關切問題的逐步展開和深耕,其研究方法也逐步浮出水面。首先是對問題的研究以“當代”為出發點,以當代的視角研究歷史,對歷史的研究不是簡單回到過去的材料,停留在過去的語境,而是要求拉回到今天,與今天相關聯。其次是兼具美術史研究與社會歷史變遷研究視角,以比較的方法研究藝術家,不同代際之間的藝術家看差異、同代藝術家之間在共性中看個體特點。再次是從當代藝術現場和年輕藝術家的實驗看未來,綜合前兩項的研究,嘗試做出價值判斷。在這些抽象總結的方法論之外,泰康空間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即在培養學術團隊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生產,這也是上述空間學術工作結構和問題意識能夠得以執行並深化的保障。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機構實踐與生產2003-2021

泰康空間升級了。隨著泰康美術館建設的提速,作為美術館前身的泰康空間使命已經達成,並將在泰康美術館中繼續作為生產主體支援中國當代藝術的實驗創作。截至2021年7月,泰康空間共舉辦132個展覽(媒介問題26個/系列專案,建制問題17個/系列專案,藝術生態問題29個/系列專案),100餘場講座、研討、表演、公共拓展活動(媒介問題20場次,建制問題27場次,藝術生態問題29場次);展覽藝術家與合作學者共計1000餘人次;釋出藝術出版物50餘本(媒介問題16本,建制問題12本,藝術生態問題23本/套)。數字是冰冷的,實踐是有溫度的。透過本次展覽,能夠看到一個深耕本土藝術的機構樣本成長軌跡。一個有生命的機構,是可以發展生長的,因為她在提出並嘗試解答問題,內在是充盈的。這充盈的學術積澱,即將成為泰康美術館的學術工作起點。希望這次展覽,能為泰康空間時代的機構實踐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更為大家開啟一個更加令人期待的泰康藝術事業新徵程——泰康美術館的新起點。

[1]此處的“自由”“學術”是相對空間發展階段而言,唐昕本人從1999年的“科隆-北京,北京-科隆”展覽即以學術研究的方法進行策展工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