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談|李榕:《苕面窩記》繼續溫習武漢的特色小吃與普通市民的故事

創作談

創作談|李榕:《苕面窩記》繼續溫習武漢的特色小吃與普通市民的故事

李榕,女,中國作協會員。作品見於《人民文學》《當代》《長江文藝》《上海文學》《小說界》《飛天》等刊,多次被選刊轉載,入選多種文集。出版有長篇小說《再婚進行時》等13部,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深白》,小說曾兩獲“湖北文學獎”,多次獲“楚天文藝獎”一等獎。2011年開始劇本創作,創作電視劇本若干,電視劇《再婚進行時》《九九》等先後登陸央視第八頻道,獲“全國地標聯盟優秀劇目獎”等。

李榕《苕面窩記》-創作談

《苕面窩記》

作者:李榕

苕面窩,武漢地方小吃,把紅薯(武漢稱苕)加入到麵漿當中,經過油炸,中間薄焦酥,邊圈厚柔軟,香甜爽口。

——題記

她掛著一臉假笑進門,輕手輕腳的。

她坐下,滔滔不絕起來,像漂泊良久的船進了港,雖然傷痕累累飽經風霜,但汽笛依然響亮。她的話題不外乎是談她自己,掙得少,婆婆身體也不好,兩屁股債只還完了一屁股,吧啦吧啦……我若多問她什麼,便罔顧左右而言他。

說話間隙,她昏花的雙眼在屋內左顧右盼,目光忽地被點燃。三舅親手打造的那隻五屜櫃她惦記已久,以前放在我孃家客廳,孃家因為拆遷,寄放於此,後來遷入新家也不記得帶走。這隻櫃子不高不矮不肥不瘦,光亮秀美,二十年前是件愛物,現在也不過時。姑眼睛發直,囁嚅地說:寬了,大了,不適合你。

這不是她第一次表達對櫃子的執念,二十年前她就半是撒嬌半是祈求地跟我媽說過很多次,因為是我三舅純手工打製,從下料到上漆足足耗費了他大半年時間,所以我媽怎麼都不鬆口。

我心下一軟,說,好啦,改天我給你送家去。

她欣喜若狂,急不可耐地清空了櫃子,用力往門外推去,不想連人帶物被門卡住。她艱難扭動著臀部,用肩頂用背推,我被她擋在身後,既幫不上忙,又出不去,場面極具滑稽。終於她成功了,眉眼綻放,嘴角止不住地上揚。可是被門框擠壓後,好端端的櫃子蹭掉了拇指大的一塊漆,至於她如何將櫃子運回去,我當時實在惱火,沒問。

她小我媽一歲,是我外祖家的養女,我叫她“姑”。

外祖父姓劉,家在湖北江夏紙坊鎮,那個村子只她一家是外來戶。她爹姓李,半工半乞流經此地,眼見山好水好,半租半借了外祖家的磨坊駐留下來,打豆腐為生。豆腐郎娶妻十年未生養,燒香拜菩薩盼得一個女娃,本該寶貝到天上去,誰知還沒出月,她就被送到了我外祖家。

那日近年關,外祖父與大舅趕早集採買年貨去了,十一歲的二舅自詡家中主事人,以為豆腐郎是來還黃豆的,雙手接過發白的舊藍布包,裡面不是黃豆,而是個小奶娃,穿得甚單薄,小臉煞白,臉蛋上還斜掛著一條細細的冰凌。二舅的心哆嗦了一下,將娃捲入胸膛,娃感受到暖意,對他彎彎眼角,小嘴咧出四粒白牙。

外祖父返家後,坐在堂屋裡烤著火,半晌沒出聲。十三歲的大舅衝上前,買牲口一樣將娃的嘴粗野地扒開看了看,剜了眼二舅,回頭對外祖父說:伯伯,不能留!

外祖家是將父親喚作“伯伯”的。外祖父嘆口氣,沉下眼皮:送回去!

外祖父一生勤儉,是村裡頭一號富戶,平素樂善好施,被鄉人奉為“劉大善人”。親戚上門借糧,外祖父從未回絕,有時寧可自己勒緊褲帶。就拿豆腐郎來講,租了村頭的磨坊,租金沒見過一文,外祖父從來不催,只道人間不易,多多體諒。過路的乞丐,願幹活的就留下,不願意的一律送二十個銅板當路資。樹上落下的野雀,山裡逃出的獾他一併善待,獨這嬰兒不能留,只因姑落地就有四顆乳牙,這牙有個名目,“鬼牙”,大不吉,上克父母,中克兄弟,下克子孫。

外祖父令小腳的外祖母尋一床薄被,將孩子包得四四方方,年節的點心一般,領口再塞兩枚亮晶晶的銀元送回磨坊。甫一出門,女娃便哭將起來,小嘴微顫,哭聲細弱,如懇求,若悲嘆,生生將外祖母的淚勾了出來。外祖母走幾步,腿發軟,又苦著張臉給抱了回來。說來也怪,進了屋,娃就不哭了。

外祖父只得親自送孩子出門,哭聲再度響起,這回卻是二舅。二舅往地上一躺,蹬撒開麻稈細腿,哭叫:你們……都好狠的心啊!

二舅素來持重,這麼撒潑還是首次。大舅遂一手叉腰,高聲喚出幾個弟妹,指著二舅:看看,為個女娃哭,一輩子沒出息!

高高矮矮的五個弟妹,俄羅斯套娃般排列開,毛茸茸的目光在哭泣的二舅身上掃了一遍,當時,沒人料想他哭的日子還在後頭。

第二天早起,大舅令二舅先去掃落葉。這事向來由家裡的小孩子負責,大點的男孩每日天不亮要下地幹活。春天扯秧割麥,夏天除草澆水,秋天收穀子、割芝麻、摘棉花、耙花生、挖紅薯,冬天預備來年,當一整個勞力使喚。幹不了活的天氣,孩子們就跟著做賬的先生習字和算賬。

二舅胳肢窩夾著大竹掃帚,籠著袖子到了院中,鼻子麻癢,不禁打了個響亮的噴嚏。他睜大眼,見簷下放著一隻搖籃,那是生大舅時外祖父親手打就的,小小的,狀若元寶。家中四個男娃,三個女娃依次睡過,我媽睡時已發出刺耳的“吱——呀,吱——呀”聲,一副隨時要散架的姿態。搖籃曾被三舅加固過,白膏灰補坑洞,粗砂紙打磨一遍,細砂紙打磨兩遍,如今薄刷了一層桐油,在晨曦的籠罩中,發散出耐人尋味的氣息。

二舅揉著鼻子發問:姆媽,您又害喜啦?

姆媽在裡屋忙著飛針走線,愣裝沒聽見。晚間二舅從地裡忙完,修葺過的搖籃被置於堂屋,裡頭睡著包裹一新的碎娃,飽滿紅潤得像顆花生仁。二舅心下一寬,想是伯伯半道上沒忍心,終究是將孩子抱回了。

隔了些時日才知,豆腐郎一家連夜搬走,外祖父無處“完璧歸趙”,又不忍將孩子棄於荒野,迫不得已帶回。外祖母連夜勸外祖父,別嘆氣了,這是老天成全,今天四個男娃四個女娃,咱家十口整整齊齊。外祖父則思忖自己一輩子沒做過壞事,“鬼”無從下嘴,釋然了。村裡很老很老的老人還特地尋上門來獻計:讓這娃跟著豆腐郎姓,左右也克不到你劉家……

姑來後給家中帶來了些許變故,先是看家護院的狗死了,緊接著老屋前的梨樹枯了一半,後來家中的孩子分裂成了兩派。

姑身上的夾衣夾褲,原本是二姨盼了兩冬的新衣。家裡孩子一貫接大孩的舊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二姨一直穿大姨的,補丁摞補丁。備辦年貨時,大舅提醒了伯伯,我外祖父在市集上從頭找到尾,收市前才尋得一塊紅色碎花布,很是漂亮,二姨滿心歡喜到頭卻是一場空。開了這個好頭,家裡好吃好喝好用的頭一遭先給姑,誰讓她是么娃呢。

大姨和二姨受命照護兩個小的。二姨腿快,背上我媽撒丫子跑了,大姨遲了一步,哭訴只要不帶娃,餵豬放牛都不挑!且不論餵豬對於七歲的她是個多繁重的活計,外祖家的大水牛,毛色油亮,個大力沉,脾氣暴躁,尤愛挖(打)架,每次放牛不亞於叢林冒險。在大姨心中,軟糯的“么妹”竟是比那頭頑牛還可怕。無奈,外祖母將搖籃置於堂屋當間,得閒換個尿布喂點米湯,忙起來娃就在尿裡浸著。姑很識趣,不哭,不鬧,整日啃著晶瑩的手指,寬敞的堂屋靜似無人,只有木掛鐘“咔嗒咔嗒”在光影裡的顫動聲。

二舅每次忙完農活,就“鬼叫魂”一般飛奔過田野。十一歲的腳板踢踏著黑硬的泥,由遠及近,搖籃裡的娃眼珠驀地漆黑,小臉突然生動起來。當二舅的腦袋明月般浮現眼前,碎娃的眼淚“乒乓球般滾落”,肚子用力往上挺,哆嗦得如同擱淺的魚。兩人久別重逢般緊緊相擁,娃嗚咽不止。

陰天無風的日子,二舅將娃用長長的土布條捆牢於背上,帶她下地,娃愜意地貼緊汗溼的背,熟睡的口水和二舅的汗水雜混。去習字的時候二舅也揹著,孩子們鬧他,二舅只管目視前方,聽而不聞。有個鼻涕伢說,二哥你這是豬八戒揹著媳婦來取經呢?大家的鬨笑聲中,二舅一拳揮得鼻涕伢流下兩掛鼻血,大家從此便習以為常了。

我二舅心靜,書念得極好,所有孩子裡先生獨鍾愛他,說他“開了天眼”,是秀才命。外祖父動了心,打聽好縣裡的學校,賣了幾擔新收的糧食,備齊了文具和新衣送他進城。二舅得知雀躍不已,手舞足蹈一番,突然站住不動,歪著頭問道,我走了,紅兒怎麼辦?

紅兒是姑的名字,二舅生怕他走了娃就沒人疼了,此話一出,全家鴉雀無聲,大舅禁不住跳腳大罵,開個鬼的“天眼”喲!只怕是苕面窩中間的那個眼吧……外祖父憤怒的銅煙桿、先生困惑的梨木戒尺,終是沒能說服二舅,於是,三舅頂替了二舅進了城。

三舅生得敦實,雙臂孔武有力,沒事愛倒騰木工活,立志以後當名最威風的木匠,生平最恨讀書。那日三舅含著一泡淚立於船尾,大兩號的長衫被獵獵寒風吹成一面旗,委屈的身影漸漸融入晨光裡,從此人生大不同。

因姑帶來的種種變數,其他孩子極不待見她。土改前後外祖家辭去了長工和短工,孩子們承擔的農活更多了。除去在外讀書的三舅,七個伢崽分成兩個陣營,以大舅為首的五個團結一致,姑被嚴重孤立,無論做什麼,招來的總是冷嘲熱諷。

外祖家的孩子均生得濃眉大眼,身材高大。姑白淨精緻,小巧玲瓏,她的頭腦不如劉家的孩子,做事總慢半拍,被擠對後更是“手不如腳”,遂以退為進,“慣會躲懶”。二舅總默默承擔起她的那份勞務。

深秋時女孩們採集來老蓮,晚上剁出蓮米。小黑蓮又乾又硬,滑不唧溜的,要拿特製的刀操作,刀的大小和智慧手機相仿,做這個非得眼疾手快心靈。我母親最擅長這個,她雙手配合默契,眨眼間刀起刀落,毫釐不差,一晚能加工七八斤,那時一斤蓮米可換得三分錢,這份“外快”還是很快的。白天在湖上採蓮時姑還歡脫脫的,一路高歌,到了晚上就說腰疼,早早歇下了。劉家的孩子敢這麼矯情,鞋底早扇到了臉上,因是養女,外祖不便管教,生怕落了“苛責養女”的惡名。二舅默默拿過刀,彎腰弓背,吭哧吭哧總不得要領,一不留神蓮米彈不見影了,再補一刀,小手指頭的一截應聲而落,骨碌碌滾出很遠。二舅口裡咬著布條裹了傷,還想繼續,我媽氣狠狠將刀奪過,將二舅趕走。從此,姑的份額落在我媽身上,刀聲咣咣,牙腮骨嚼得崩崩,夜越冷,心越冰。

家中地窖有幾隻半人高的甕,墨綠墨綠,油光瓦亮,裡面盛著黏米糕、黑麻糖、麻花等,用布包了生石灰塞嚴甕口,逢年節招待客人,適時孩子們也分得一兩塊香香嘴。姑愛甜,每天都能配給兩塊糖糕,吃得眉開眼笑,外祖家堅信“貪懶饞滑”是一家,人如若好吃必定懶做。劉家孩子只有旁觀的份兒,若有誰多瞄一眼姑的吃相,會被痛斥:饞,幹活不見你這麼有眼!

大舅沒少尋姑的晦氣,或冷不丁絆上一腳,或頭上狠敲一個“毛栗子”。我媽淘,幹活時將一截麥穗塞進了姑的褲腿,麥穗隨著走動順腿向上爬,嚇得姑魂飛魄散鬼哭狼嚎。二舅將我媽吼得痛哭流涕,大舅聞聲操著鋤頭衝上前來。二舅揮舞著兩把鐮刀。兩位“大佬”嘶吼著,真刀真槍,大有乾死對方的氣勢。

大舅從不喊姑的大名,呼她“紅苕”。有大人在,便側重“紅”,“苕”做唇語狀,大人不在就側重於後面的音,這個遊戲他們玩得樂此不疲,常喊到姑崩潰大哭。後來,到了我們第二代,大舅命家裡的小輩不許喊“么姨”,只能叫“姑”,以示區別。

姑十七歲進了城。那年逢三年困難時期,縣商業局籌辦畜牧場開展生產自救。公社召開大會,生產隊長問誰想去畜牧場養豬,我媽因能幹,擔負了太多活計,早就心氣不順,為了逃離家中的“壓迫”,迫不及待將手舉起。隊長卻偏過頭,問樹蔭下拿樹葉扇風的姑:李紅,你想不想去?

姑瞅著我媽急眼的樣子,覺得有趣,故意說:去,我當然想去。

隊長眉毛都沒抬:就你了!

我媽嗷嗷哭了半夜,別提有多傷心,過了幾日,姑找到隊長:隊長,我不去了,還是讓三姐去吧……

隊長嚴肅地說,名單已經報上去了,改不了!

/ 試讀結束 /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