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上清含象鑑天地鏡與景震劍

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上清含象鑑天地鏡與景震劍

道教宗師司馬承禎(647—735),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同時也是一位史料有載的冶金鑄鏡劍高手。他在隱居浙江天台山靈墟期間,於院中建大丹爐鑄造鏡劍,現天台山尚有“鏡劍臺”遺址。他還曾向唐睿宗和唐玄宗贈送自己設計鑄造的道教銅鏡和寶劍,得到高度讚譽。

睿宗景雲二年(711),皇帝派司馬承禎之兄拿敕書到天台山宣召其入宮,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此次司馬承禎進獻銅鏡事未見史書記載,但在唐睿宗其後所下敕書裡,提到司馬承禎所獻銅鏡:“所進明鏡,規制幽奇。隱至道之精,含太易之象,藏諸寶匣,銘佩良深。”

玄宗即位後曾兩次召見司馬承禎,第二次在開元十五(727),司馬承禎進獻了自己設計製作的銅鏡及寶劍,以及《上清含象劍鑑圖》,圖文並茂闡明所鑄鏡劍的道教哲學意義,及與皇權的象徵關係。玄宗《答司馬承禎進鑄含象鏡劍圖批》雲:“得所進明照寶劍等,含兩曜之暉,稟八卦之象,足使光延仁壽,影滅酆城。佩服多情,慚式四韻。”並御製《答司馬承禎上劍鏡詩》曰:“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日月麗光景,星斗裁文章。寫鑑表容質,佩服為身防。從茲一賞玩,永德保齡長。”

司馬承禎進獻的銅鏡和寶劍,是特意為皇帝設計,有明確的弘道含義,紋飾及銘文完全表現道教義理,司馬承禎自定名為含象鑑和景震劍。其中景震劍實物難得一見,史料記載其銘文為:“搗雷電,運玄星。摧兇惡,亨利貞。乾降精,坤應靈。日月象,嶽瀆形。”而名為含象鑑的銅鏡則有實物流傳於世。

司馬承禎解說含象鑑曰:

此鑑所以外圓內方,取象天地也。中列爻卦,備著陰陽也。太陽之精,離為日也;太陰之精,坎為月也;星緯五行,通七曜也;雷電在卯,震為雷也;天淵在酉,兌為澤也;雲分八卦,節運四時也,此表天之文矣。其方周流為水,以瀉四瞑,內建連山,以旌五嶽,山澤通氣,品物存焉,此立地之文也。詞銘四句,理應三才,類而長之,可以意得,此寄言以明人之文也。故曰含象鑑,蓋其總義焉。勒書於匣,詳觀制器之象矣。

據《上清含象劍鑑圖》記載,司馬承禎呈獻玄宗的銅鏡有兩種。一種就是含象鑑,銘文首句“天地含象”,故命名“上清含象鑑天地鏡”。鏡紋以圍成方形的八卦卦象為界,分成內外兩區。內區整體系正方狀,寓地方之意,方內在東、南、西、北、中的正位處,各置一連山紋代表五嶽,嶽間四角部位,各列4個篆書銘文,字序為轉角跳讀,作“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鑑百靈”16字。外區整體與圓鏡3弦紋吻合,呈正圓形,寓天圓之意,八卦與鏡緣之間為東西對稱的日月,日和月兩側有對稱的兩朵白雲相襯,其月甚為奇特,遠看似太陽,近看才出現一凸起的彎月。南北對稱處,以道教星圖構成星辰;鏡中方鈕的對角為四幅山形圖紋飾,與山鈕合稱喻意五嶽。

這種唐代銅鏡實物,見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洛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及個別收藏家手中。故宮的定名為“日月星辰五嶽八卦鏡”,洛陽博物館定名為“四山日月星辰八卦鏡”,臺灣收藏的則定名為“唐代天象八卦紋鏡”。王育成先生在《司馬承禎與唐代道教鏡說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1年1期)一文中按實物紋飾的細部差別將其分為5式。

第二種含象鑑則比較簡單,主體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中心鏡鈕的位置為一頭足具全的龜形紋,龜四周留有一定的空白帶;外區是兩弦紋間的銘文帶,有12個道教符篆字,十分明顯突出。鑑圖旁列有鏡銘的篆字及其楷書釋文,作:“龜自卜,鏡自照,吉可貞,光不耀。”不,即丕字的古寫。此種銅鏡稱為“上清含象鑑龜自卜鏡”,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面,定名為“龜自卜八卦鏡”。

《上清含象劍鑑圖》還附有司馬承禎總結的《鑄劍鏡法並藥》:

凡鑄劍鏡,須得百鍊真鐵可鑄。凡鍊鐵既精,無硃砂銀勾鐵,不名精劍,所以太古劍神鏡,自軒轅黃帝受神胥公法,後傳左丘子鏌鋣干將,吳越奇霄公皆會神鏡靈劍 法。後人不得硃砂勾添,精鐵難以鑄成,今先火煉硃砂成銀,次鍊鐵,勾添相雜,取年月日時,劍鏡如前法所圖樣,又別作尺寸展樣,或大小各有法度也。

司馬承禎是唐代當之無愧的鑄鏡劍大師,其所設計鑄造的含象鑑,設計精妙,寓意深刻,經千年流傳而仍能為今人所賞鑑,實為幸事。

道教常識問答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