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攢錢出版詩集第49天!

關注格命草,閱讀更多經典詩詞文

學習筆記|攢錢出版詩集第49天!

第一項:

攢錢出版詩集

第二項:

學習筆記

第三項:

私人微信

詳情,如下:

第一項:攢錢出版詩集

計劃向251位朋友乞討,每人乞討200元,攢夠5萬,出版個人首部詩集。

願意被乞討者,請加我微信,哪天有緣相遇,請您吃飯。

今天是第

49

天,已籌得

700元

廣告

購買《讀睡詩選 春暖花開+草長鶯飛》

點選下方

第二項:學習筆記

1、底層人下流的的標誌是“好吃懶做”和“自相殘害”。

2、中產階層下流的標誌是“讚美歲月靜好”。

3、知識分子階級下流的標誌是“論道”而不“行道”。

4、社會淪陷,沒有一個階層是無辜的。

歷史和小說有區別嗎?現實和虛構有區別嗎?有一派哲學家認為沒有。他們的根據主要是:1,人是語言的動物;語言作為一個能指和所指系統,與實際指涉處在斷裂的關係中。2,我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極大地語言化、符號化、虛擬化了。“文字之外無世界。”不要說歷史遺留給我們的那些記載,就是眼前發生的事情,其真實性都因人而異。3,我們自己,由於受語言結構的影響,一直活在虛假的自我認知中。自我是我們與現實打交道的唯一發生點。自我一假,則一切皆假。——這些說法,有參考價值,有啟發性。但個體生命只有一次,若因此而否棄自己,否棄自己生活的世界,顯然也違背哲學使人智慧的初衷。

婚姻最大的問題:它實際上是一種機會,普通人能結識的可選物件極為有限,數量太少沒得選。而且,人活在時光裡,選錯了也無法重來……這就是一個悖論:當你知道怎樣選擇才是正確的時候,你其實已經失去選擇機會了。

自然演化,就好像把箭射出去,擊中目標後,畫個圈,然後祝賀自己是個神箭手。我還是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壓力小,享受過程,結果一點不差。計劃設計出來的生活,就好像對著別人設定的靶心戰戰兢兢地瞄準,一點不能錯,壓力很大很不爽。

我們生存在這個年頭,看見的、聽見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們悲觀、失望的——有時候竟可以叫我們傷心,叫我們發瘋。

這個時代,正是我們要培養我們的信心的時候,沒有信心,我們真要發狂自殺了。

我們的信心只有一句話:“努力不會白費”,沒有一點努力是沒有結果的。

——胡適

“縱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今日我仍將栽下蘋果樹苗。

真正的高手是惺惺相惜,而不是幸災樂禍落井下石。

人,都是站在成果之上決定當下的狀態的。

托爾斯泰說:“每個人都想要改變世界,卻沒人想過要改變自己。”認清自己這件事本身就不容易,要在認清的基礎上改變自己,那就更加難上加難。其實,只要不把自己的自尊、執念看得太重,改變自己往往是解決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另外,朋友要在同道中人裡面找,而不是非得拉朋友上道。

“勇敢裡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

咒語之所以聽起來高大上神秘莫測,主要還是原意失傳或者乾脆就是音譯的緣故。比如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其實就是一句梵語音譯,om mani-padme hum(ॐ मणिपद्मे हूं),其中om是首祝詞,印度人認為它是宇宙創世時的第一聲,光隨此聲而顯現,故此加在稱號之首表示敬意。Mani就是珍寶,padme蓮花,hum是語末助詞,表示集中精神。“啊,珍寶蓮花啊”,就是唵嘛呢叭咪吽了。

當然這裡還有非字面的意思。比如Mani-Padme往往被看做是觀音菩薩的尊號,“蓮花上的珍寶大師”,念這個差不多就等於念觀音。就印度本土來說,大多數咒、頌都是花式稱呼神名,所以動不動就千名頌。摩訶裡奎師那的配曲,和豔光見面時反覆的“Krishna Krishna”,無盡沙麗時的“Govinda Gopala”,開河登場時的“Narayana Vasudava”實際上都是傳統的頌的體例。

但是吧,拿中文念珍寶蓮花,感覺就沒那麼“神”,像藥師咒“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啥啥,要是直接寫成namo bhagavata bhaisajya,就成了普通的稱名,“禮敬薄伽梵藥師佛您老人家”。再好比道教的“急急如律令”,原本也是一句漢代公文常用語,“你趕緊的照我說的做”,脫離語境之後,隔了好多年大家都不大清楚原意了,聽著就特別肅然起敬。這個跟“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到了日本被髮揚光大是一個意思,畢竟“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小團圓》張愛玲

中國幾千年來教育的一個重大而致命的缺陷是:告訴孩子們一個與真實世界和人性截然相反的虛偽世界和人性。結果人們一代一代窮其一生去感悟真實的世界和人性。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中國文人幾千年來一遍遍的做著這樣的無用功。當感悟到真實世界與人性的時候,文人們都已老朽不堪啦!哪還有精力去思考自然科學的問題。

對於掌權者,凡是不在其控制之下的,都是危險的,如果既不在其控制之下,同時又是其搞不懂的,那就是極度危險的,說是保護未成年人,其實是保護其控制慾和權力慾。嗯,我說的是當爹和當媽的。

宋朝的和尚說,韓愈對我佛的攻擊,是很淺薄的,本朝的儒生對我佛的批判,就很深刻了。但我佛不怕本朝的儒生,韓愈的主張要是能實踐,卻是很可怕的。——很多事情同理。

老舍心中「最可怕的兩種人」:

第一種是這樣的——凡是他所不會的,別人若會,便是罪過。

比如說:他自己寫不出幽默的文字來,所以他把幽默文學叫作文藝的膿汁,而一切有幽默感的文人都該加以罪過。他不下一番工夫去考查考查他所攻擊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而只因為他自己不會,便以為那東西該死。

這是最要不得的態度,我怕有這種態度的人,因為他只會破壞,對人對己都全無好處。這種人亂罵別人,而自己永不求進步;他汙穢了批評,且使自己的心裡堆滿了塵垢。

第二種是無聊的人。

他的心比一個小酒盅還淺,而麵皮比牆還厚。他無所知,而自信無所不知。他沒有不會幹的事,而一切都莫名其妙。他的談話只是運動運動唇齒舌喉,說不說與聽不聽都沒有多大關係。

他還在你正在工作的時候來“拜訪”。看你正忙著,他趕快就說,不耽誤你的工夫。可是,說罷便安然坐下了——兩個鐘頭以後,他還在那兒坐著呢!他必須談天氣,談物價,而且隨時給你教訓:“到八月節物價還要漲!”他的這些話無可反駁,所以他會百說不厭,視為真理。

我真怕這種人,他耽誤了我的時間,而自殺了他的生命!

小農道德走了幾千年,走到現代化的今天,已經成精了,但不是精神而是妖精。只講道德規則,只講選邊站隊,而不講道德判斷,也不允許講道德判斷,都是稀裡糊塗狗跟豬的事。只能去做助人為樂,捨己為人,先人後己,而不能判斷道德是非。捨己為人對於所有的人都值得去做嗎?這類問題沒人回答,你就是韭菜。

很多從個體角度觀察荒誕愚蠢的行為或儀式,可能在群體角度有助於建立比較強的連線,使群體更有聚合力。要對這種力量給予尊重。

反之,一些個體看似非常精明,但個體之間缺乏強連線與合作,整體上實際非常虛弱。

人們常犯的錯誤,是以微觀上對於個體的孤立的觀察,輕率的引申推導去做宏觀預測。

作家會發現,他越是能精確、認真、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其文字就越晦澀難懂,而用鬆散、不負責任的迎合口吻,卻能立即得到讀者的理解。隨波逐流而來的淺俗道理被認為是接地氣的標誌:人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為他們知道別人想要什麼。在任何表達中,對說話物件(而不是對交流本身)的關注都是可疑的: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不是從既存模式中提取出來的,就會顯得不體諒人。這是一種古怪的幾乎是一塌糊塗的症狀。當代的邏輯非常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它幼稚地採納了日常用語中這種扭曲的觀念。含糊的表達允許聽者去想象任何適合自己的東西,以及任何已經想到的東西;嚴格的提法則需要明確的理解和概念上的努力,而人們故意不鼓勵這種理解和努力,它們在任何拿來的思想出現之前會造成一種思考的懸停,並把人孤立起來。只有不需要理解的東西,人們才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商業製造的、真正異化了的詞語,才會讓人們感到親切。很少有什麼東西能對知識分子的道德敗壞做出如此大的貢獻。誰想逃避它,誰就必須承認溝通能力的倡導者是溝通行為本身的叛徒。

—— 阿多諾《最低限度的道德》

無人喝彩的人生,就像沒有花香的小路。

窮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普遍不看重時間和精力,覺得這些東西不值錢。然後在各種雞毛蒜皮的地方上耗費精力,以至於根本沒有餘力讓自己脫貧。

這裡說的窮人,不是赤貧,不是有了上頓沒下頓那種。如果是那樣,那沒啥好說的,肯定要為下一頓飯操心。

但絕大絕大多數人,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他們有工作,有時間,但是時間浪費掉了。

比如,特別講究吃,非要做特別繁瑣的飯菜,做一頓飯要花1-2個小時;

比如,伴侶不合適,也不分手或離婚,總是覺得湊合過吧,又不是不能過;

比如,又不咋樣的朋友或者親戚,還頻繁來往,非得參與那些狗血劇情。

教會革命是一次大規模的去中心化操作:活字印刷術讓教會無法再壟斷聖經的解釋權;新教認為宗教權威不是教皇,而是聖經;且人的救贖只能靠上帝的恩典而無需教會的認同。

而且這看上去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操作:表面上維護著原有的宗教,其實已經把法統和很多核心共識改變了。

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中,動畫導演宮崎駿提出引退。當時,電影評論家秋山登還在報紙上著文說,“72歲退休太年輕了吧。世界上也有年過一百的電影導演啊!電影界也有很多說過退休又拍電影的人。因此,今後還想要看到你繼續拍電影。”2016年,宮崎駿果然就又復出了。

前面說了絕對聚焦,但是呢,我們說的聚焦跟大家理解的聚焦還是有點區別,我們說的聚焦,有點類似高中生活式的,就是除了學習除了工作沒有其他。

這裡面還有兩個重點。

第一、凡是生活中可替代的工作,全部外包。例如家務,一些生活瑣事,凡是我們覺得可能浪費我們時間的,都外包。

第二、對我們的關係、時間,進行評估,例如我給自己的定義是每小時1000塊錢,只是假設,那麼你來找我,我要考慮見不見?見多久?你喊我吃飯,我也要考慮值不值。

大家很難逾越的是這個,總覺得,要是這樣,會沒有朋友的。

其實你那朋友,也不叫朋友,真正的好朋友,都是吸引來的,與吃不吃飯沒有關係。

高手,都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走的,幾點吃飯,幾點健身,咋可能隨意跟你吃個飯呢?

尊重自己的第一前提,是尊重自己的時間。要絕對掌控。

還有一點,就是農村出來的人,特別擅長搞親戚朋友關係。

你要想優秀怎麼辦,把他們全部拋棄。

我們要把精力用於優秀的人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人身上,而不是這些完全內耗式的親戚朋友裡。

我們的世界只有創造,只有聚焦,只有愛。

尊重每個人的生命軌跡,特別是你親戚朋友的,你的手短一點,實在不行剁掉。

總有人問我,他親戚怎麼怎麼該怎麼弄,我就很好奇,他家的事與你有什麼關係?你是不是操心的太多了?你管好你自己的事就行了,你看看哪個優秀的人不是絕對聚焦?

所有的生存焦慮實質上都是死亡焦慮。有的焦慮看似和死亡不搭邊,但根本上都是怕活得不好,而活得不好就已經在趨向死亡了。

所有的恐懼歸根結底都是死亡恐懼,有的人不相信死後會下地獄,所以活著的時候壞事做絕,而他們又特別怕死,因為在他們的信仰裡從來沒有天堂。

袁燦興:據統計,雍正當政十三年,至少批閱過奏摺兩萬兩千餘件,題本十九萬餘件,寫下了千餘萬字的批語。與他的父親和兒子不同,雍正從未南巡錦繡江南、圍獵木蘭圍場。除了生日放假一天外,他就是一架工作機器。

活得明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尊重他人意願。因為你無法替對方活/受罪或者幸福,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作自受,幹嘛非得讓人家按你的意願活,給自己添堵/找不自在。

齊奧朗:愛並不能使我們戒除見異思遷。見異思遷是人的致命弱點。它一直走到盡頭,最終顯露出某種或許存在之物,好奇心的災難性的間歇,如果不存在一個基本的直覺,不容忍對於偶然性的厭惡,我們或許不會促使心的秋天走向見異思遷。死亡被專斷行為所激怒,永遠尋找著自己的界限,透過其對於確定性的渴望,值得用大寫來強調。因為,它是我們把一切交於它之手的假想,時間的無可改變的平庸結局。(《著魔的指南》)

見異思遷是審美人格的驅動,忠貞不渝是道德人格的要求;前者善水,後者樂山。而多重人格在神學上的互滲整合,便是常使綠水盤繞著青山流轉。

醜女人永遠不會老,因為醜仍具人性。而美女最終卻變成了怪物。(索萊爾斯)

文/杜運燮

我是靜默。幾片草葉,

小小的天空飄幾朵浮雲,

便是我完整和諧的世界。

是你們在飢渴的時候,

離開了溫暖,前來淘汲,

才瞥見你們滿面的煩憂。

但我只好被摒棄於溫暖

之外,滿足於荒涼的寂寞:有孤獨

才能保持永遠澄澈的豐滿。

你們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靈深處

讓四方飄落的花葉腐爛。

你們也只能擾亂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來自黑暗的地層,

那裡我才與無邊的宇宙相聯。

你們可用垃圾來使我被遺棄,

但我將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滌

它們,我將永遠還是我自己:

靜默,清澈,簡單而虔誠,

絕不逃避,也不興奮,

微雨來的時候,也苦笑幾聲。

杜運燮(1918年-2002年),筆名吳進、吳達翰,福建古田人,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詩人、愛國歸僑,“九葉派”詩人之一。

大學期間曾應召入飛虎隊和中國駐印軍任翻譯三年多。1951年起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杜運燮的詩作《秋》 因為“朦朧”曾被詩評質疑,之後“朦朧”一詞逐漸演變成詩歌史上的專用名詞。杜運燮的一首詩《秋》發表之後,因有評論家說該詩朦朧得讓人氣悶,從此 “朦朧”成為詩壇的專用名詞,後演變成一個重要詩歌流派。

2002年7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2021 / 12 / 2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