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比古老的《黃帝金人銘》,更有實用性

老子的《道德經》,比古老的《黃帝金人銘》,更有實用性

作者:張松法

有人說,老子的《道德經》來源於古老的《黃帝金人銘》,因為《道德經》中有幾句話,是跟《黃帝金人銘》上的語句差不多的,而《黃帝金人銘》比老子的《道德經》更早,於是就斷定老子的思想就出自《黃帝金人銘》。

在中國的古書中,如同《黃帝金人銘》這樣託名黃帝的書籍還是比較多的,最有名的當屬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另外還有《黃帝八十一難經》、《黃帝針灸甲乙經》、《黃帝陰符經》,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出土了《黃帝四經》,而《道藏》中託名黃帝的道家經書就更多了。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就喜歡把中國傳統文化一杆子打死,以徹底否定傳統文化為快事,對老子、孔子也直呼其為“李耳”、“孔老二”,甚至還有謾罵,對於託名黃帝的書籍更是直接斥之為偽書而完全否定其價值。

但不可否認的是,《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黃帝針灸甲乙經》這三本書至今仍是中醫學的經典,其地位無可撼動。對《黃帝陰符經》的學術儘管還有爭議,但其對道家文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黃帝四經》這本書就更值得研究了,因為這本書上的有些語句,多次出現在商周青銅器的銘文中,如果再從行文的連貫性來看,也有可能是商周青銅器引用了《黃帝四經》中的語句,如果再從春秋、戰國、兩漢期間寫成的各類書籍來看,引用過《黃帝四經》的書籍至少有十幾本,引用的語句至少有一百條以上,可見這本書在當時是頗有影響力的。

老子的《道德經》,比古老的《黃帝金人銘》,更有實用性

所以,對於《黃帝金人銘》來說,就算是託名的作品,也不能就此而否定其價值。

關於《黃帝金人銘》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說苑》和《孔子家語》這兩本書上,內容大同小異,而以《說苑》的記載較為完整。

《說苑》是西漢劉向所寫的雜史兼小說集,根據《說苑 敬慎篇》: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以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何殘,其禍將然。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將成江河;綿綿不絕,將成網羅;青青不伐,將尋斧柯。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曰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執雌持下,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趨彼,我獨守此。眾人惑惑,我獨不從。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穀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這是《說苑》版的銘文,如果以《孔子家語》版與之對照,則可以看出《孔子家語》版銘文的修改痕跡還是非常明顯的,以至於不少學者認為,其極有可能是抄自《說苑》,並在抄錄過程中給予了修正潤色。

老子的《道德經》,比古老的《黃帝金人銘》,更有實用性

根據百度百科介紹,劉向在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以光祿大夫的職務,奉成帝詔書校對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得以遍覽皇家藏書。所以,劉向所寫的《說苑》,儲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

在1973年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的一批先秦竹簡中,有一本《儒家者言》的書上,就有許多內容跟《說苑》是相同的,這就足以說明《說苑》所記載的《黃帝金人銘》是真實可信的。

《黃帝金人銘》的意思還是很簡單的,意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說話要慎重,不要多講話,不要多生事,否則會招禍。平時就要謹慎,不要以為多言多事沒有什麼傷害,其實傷害是很厲害的,因為小小的苗頭,終會釀成大禍。若不能慎之,就是埋下禍根。禍從口出,爭強好勝更會招來災禍。盜賊會嫉妒主人的財富,普通人會嫉妒君王的顯貴。所以,君子對普通人也會謙遜,若能謙遜做人,就不會有人與之相爭。別人都喜歡顯示自己,而我獨堅守謙遜,雖然我懂的比別人多,也不跟別人一較長短。若能這樣,即使我身處高位,別人也不會來害我。江河比溪谷更大,是因為江河能夠謙卑。能做到上述的謙遜卑下,就是個善人,而老天爺是不論親疏,只保佑善人的。

老子的《道德經》,比古老的《黃帝金人銘》,更有實用性

總的來說,《黃帝金人銘》就是提倡少說話、不生事、不爭強好勝,再概括一下說,就是做人要謙卑。

很顯然,《黃帝金人銘》是把少說話、不生事、不爭強好勝,當成了實際生活中的方法,強調在做人做事的時候,就要謙遜卑下。

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只用一個方法,就想一招鮮吃遍天是不可能的,最美味的菜餚,也會有人不喜歡,畢竟眾口難調嘛。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一個方法,對有些人有用,對另一些人可能就沒用,甚至還會被歹人鑽了空子。就拿少生事這個方法來說,在平安無事的時候當然不要去生事,但當看到有人做壞事的時候,你也會少說話不生事嗎?至少我相信你不會,我相信你肯定會見義勇為、挺身而出。

所以,僅憑少說話、不生事、不爭強好勝、謙遜卑下這幾點,就指望在現實社會中有所成就,真的是不可能的。

那麼,老子的《道德經》又是怎麼說的呢?

老子的《道德經》,比古老的《黃帝金人銘》,更有實用性

我們可以翻遍《道德經》五千多字,就能發現原來老子所說的上德若谷、知足、生而不有、大國以下小國、柔弱、不爭等等,並不是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到這樣,老子是要我們透過上德若谷、柔弱不爭等修養,來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而無我的境界就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自動想出最恰當適宜的方法來應對一切。

對於應對種種事情所採用的方法,老子認為該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該不說話就不說話,該出手時就出手,該謙卑時就謙卑,該爭強時就爭強。

在《史記 老子列傳》中,孔子對老子的這一番讚歎,就很清楚的說明了老子的這一思想,《老子列傳》: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由此可見,在孔子眼裡,老子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的,就好比水無常形一樣,不像《黃帝金人銘》一味的提倡少說話、少生事、謙遜卑下,如果把一個人的言行固定在少說話、少生事、謙遜卑下這些方面,那歹人就可以找他的空子來對付他了,就像鳥能飛可以用矰,魚能遊可以用綸,獸能走可以用罔。

老子的《道德經》,比古老的《黃帝金人銘》,更有實用性

而老子就像乘風雲而上天的龍一樣,連孔子都不能確定老子會用什麼方法,也就根本沒有辦法能把老子怎麼樣了。

如果我們也能像老子一樣,在實際生活中,達到該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該怎麼做就這麼做,這對於我們來說,該有多大的實用價值啊!

有一種能夠讓人自動產生好方法的方法,想了解一下嗎?

司馬遷質疑“天道無親”,反證明了道家文化能為我們所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