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之外仍有無窮的期待——讀萊姆《伊甸》

萊姆作品集共六本,《伊甸》是筆者閱讀的第三本。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每部作品的主題,我認為《索拉里斯星》是回憶,站在外星球回憶地球;《未來學大會》是展望,預測70多年後的現實景象;《伊甸》則是接觸,地球人與外星智慧生命的近距離溝通。

和外星智慧生物的接觸,一直是科幻作品難以割捨的主題。萊姆在《伊甸》中描寫了伊甸星的雙生體智慧生物,沒有驚世駭俗的狂想,而是套用了人類社會的一些規則,讓語言不通、形象各異的兩個星球“人類”,進行了試探性的對話。

書中,太空船計算出現錯誤,墜落伊甸星,由船長、工程師、物理學家、化學家、神經機械學家、醫生組成的六人組,在伊甸星展開了一次頗具歷險探奇色彩的旅程。

伊甸星上有城市,有工廠、有定居點,有沙漠,有不同的社會階層,儼然地球上人類社會相似。而人類最感興趣的“外星人”也漸次露面。伊甸星的智慧生物,是袋鼠型的雙生體形象,巨大的軟體中,包著一個小巧的類人生命,二者相依而生,不能分離。雙生體的形象比較多樣,有的有手指有的沒有,有的有鼻子沒眼睛,有的有眼睛沒鼻子,大小黑白差別也很大。語言是不能直接相通的,但經計算機的解析,伊甸星土著雙生體與火箭墜落伊甸星的地球人展開了對話。

對於外星智慧生物,人類總是當成親朋或敵人去設想。親朋的話,結局往往是大宇宙概念下的星際生物聯誼;敵人的話,則演繹也入侵與反入侵、統治與反統治的紛爭。太空船六人組與伊甸星智慧生物沒有發生正面的衝突,只是見證了伊甸星智慧生命內部不明原因的屠殺和爭鬥。

書中比較驚人的情節,是船員們在錄影帶中,發現伊甸雙生體竟然圍著一個地球人的人體,船員們分析,那應是一個雕塑,是伊甸居民區雙生體根據傳送的資訊製作的人偶。從萊姆在本書的描寫看,伊甸星的智慧並不比地球人高階,甚至在同類爭鬥中,希望得到地球人外力的幫助。而負有使命的地球人,曾瞬間萌生了拯救伊甸星智慧生物的慾望,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伊甸。

合上《伊甸》,想起魯迅《這也是生活》一文中的話:“街燈的光穿窗而入,屋子裡顯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識的牆壁,壁端的稜線,熟識的書堆,堆邊的未訂的畫集,外面的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我存在著,我在生活,我將生活下去,我開始覺得自己更切實了,我有動作的慾望——但不久我又墜入了睡眠。”這一大段話很抒情,是地球視角的情感表達,但用來談閱讀《伊甸》的感受,很是恰切。

伊甸星之外,是無窮的遠方。當太空船飛離伊甸後,船員們回望伊甸星卵白色的球體和“異常美麗的光芒”,有些留戀,但船長相信,在伊甸星之外,“還會有更美的。”

中國三位航天員從太空站回到地球,北京冬奧會的宣傳口號釋出。世界各地的冰雪運動員將匯聚中國,如果真有外星人看到這一幕,是否會像《伊甸》中太空船的地球船員們,對著伊甸星上成群奔跑的雙生體,滿臉掛著疑惑。

一起向未來!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 !

伊甸之外仍有無窮的期待——讀萊姆《伊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