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國家旅遊標誌,而出土49年後,關於命名依然無法達成共識

網友們在歷史課本上,都見過一件“馬踏飛燕”青銅文物,1986年這件青銅器還被選用為中國旅遊的特定標誌;但是關於這件古老文物的命名問題,直到今天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雖然歷史課本上叫它“馬踏飛燕”,而當初“銅奔馬、馬超飛雀、天馬、神馬”,都曾作為過這件文物的名字;到了49年後的今天,還有人不願意以“馬踏飛燕”來稱呼它,那麼到底該如何命名才是恰當的呢?

它是國家旅遊標誌,而出土49年後,關於命名依然無法達成共識

銅奔馬“馬踏飛燕”,是一件東漢時期的寶貴藝術文物,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它身高34釐米長約45釐米,寬13釐米總重約7克,造型俊美昂首挺胸,而且右後腿足下,還踏著一隻飛鳥;這件造型精美的文物,蘊含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與高超的製造工藝水平,出土後立即吸引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但是關於它的命名,一直都沒有達成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共識。

它是國家旅遊標誌,而出土49年後,關於命名依然無法達成共識

例如“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最初是由甘肅文物局考古專家王毅先生提出,還經過了郭沫若與當地文物界的認可,但是兩年後這件文物被送到北京參加展覽,卻是以銅奔馬這個籠統的名字做介紹,隨後這個名字的“人氣”,漸漸蓋過了“馬踏飛燕”,爭論也是從此時開始發生,慢慢的還衍生出眾多“新派”稱呼。

它是國家旅遊標誌,而出土49年後,關於命名依然無法達成共識

此文物命名的爭議關鍵,在於奔馬和飛鳥身上,有人認為應該分出主次,主要體現飛馬這一主題,而且此飛馬也不是俗物,東漢張衡在《東京賦》中,有“天馬半漢”的說法,僅此應該取“馬超龍雀”之名;然而還有不少學者,稱應該同時突出天馬的速度感,但是關於馬足下的飛鳥,到底是什麼品種,又爭論了起來。

它是國家旅遊標誌,而出土49年後,關於命名依然無法達成共識

這個飛鳥外形肯定是鳥類,但是用飛鳥又太籠統了些,所以要研究出它到底是什麼品種的鳥;此時有人站出來說,這隻鳥不應該是吉祥鳥類,因為鳥被馬踩在腳下,給人一種鳥被馬征服的感覺,例如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雕像,就是用一個“踏”字,表達對匈奴人的征服,馬“踏”的含義也和人這個說法相近,所以這隻鳥應該是一隻惡鳥。

它是國家旅遊標誌,而出土49年後,關於命名依然無法達成共識

但是反對者稱這件文物的設計者,並非是為了體現馬與飛鳥的征服關係,而是為了突出奔馬的速度,賽過了善於飛行的鳥類;而且他們還認為此馬,也不是什麼天馬,因為馬步是典型的“對側步”,這是地上走馬的普遍步伐,為此還專門研究了賽馬的步伐,拍下照片反覆研究後,發現與青銅馬伕人姿態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此銅馬也算不上是飛奔形態,不能用奔馬來命名;甚至認為這匹馬,只是凡界馬匹在進行一種表演,設計者只不過是增加了腳下的飛鳥,來豐富形象而已。

它是國家旅遊標誌,而出土49年後,關於命名依然無法達成共識

後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考古專家符奎先生,認為這件文物毫無疑問是由馬與飛鳥組成,表現的主題是騰空奔跑的狀態,主題是奔馬,飛鳥作為襯托;而且他也不同意奔馬跑不出“對側步”的說法,因為馬在飛奔之時,也會跑出“對側步”,所以用銅奔馬是恰當的,所以才應該用“飛鳥銅奔馬”來命名;符奎先生的意見,十分中肯理性,是目前為止最為合適的一種;但反對的聲音依然伴隨著這件文物,各位讀者覺得該如何命名呢?

【參考資料:《中國考古》,《也說銅奔馬的名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