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尋味的蒲松齡書房聯

耐人尋味的蒲松齡書房聯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土,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其祖輩均為讀書人,但功名皆不顯。蒲松齡從小隨父攻讀經史,受到嚴格的儒家教育,故熱心科舉仕途。順治十五年(1658年),年十八,初應童生試,接連考得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嚐到科舉甜頭。但之後屢試屢不中,始終不得志。至46歲時方被補為廩膳生,72歲時,因他是個老秀才,才被補為貢生。由於他把大半生精力耗費在科舉場上,故熟悉科場的黑暗內幕,這為他寫作名著《聊齋志異》奠定了基礎。

蒲松齡的“聊齋”坐落在山東淄川蒲家莊。他18歲結婚後,與兄弟分家,僅有“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居室坐北朝南,青磚黑瓦,與周圍民房並無兩樣。然院內有山石水池,豆棚瓜架,植有臘梅、秋菊、石榴等,如此一點綴,倒也別有一番山林泉壑之勝,書香門第之風。北院正房三間,即為他的書房“聊齋”。

蒲氏從20歲起,在聊齋內講仙談鬼,搜神博物,聊齋是他邀人品茶聊天,竊議神鬼之地,也是他挑燈命筆,整理成書之所。他以齋名命書《聊齋志異》,其實《聊齋志異》並非“姑妄言之”的閒書,其“聊齋”中的“聊者,寄託也”,隱含著作者高潔的志向。作者是借談狐說仙,以抒發對現實不滿,刻畫社會汙濁,揭露科場腐敗,因此該書才成為我國古典小說中的不朽名著。

如今,在他的書房“聊齋”內,正中陳列著蒲氏74歲時的畫像,兩旁懸掛大文豪郭沫若書撰的“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金字楹聯,上聯寫“聊齋”形象性、文學性,是“高人一等”;下聯寫“聊齋”的思想性、深刻性,是“入骨三分”,高度概括了《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郭沫若的書法素以行草見長,這副楹聯線條朴茂,結體寬博,筆力爽勁灑脫,細細品之,以其雄奇揮灑之風,展之於“聊齋”,讓人幻化思緒,運轉變通,韻味無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