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貯藏(儲蓄)錢的?

晚清的光緒年間,國內第一家近代銀行才出現,在此之前的古人到底是怎麼存錢的呢。

從貝殼到各種貴金屬製成的貨幣,這些錢幣都是非常笨重的,在銀票這樣的紙鈔沒出現之前的時候,若要進行大額交易,那要搬運的錢幣,可不是一點點的數量。

雖然古代沒有銀行,但其實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存錢的現象,為了將手裡的錢幣給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人們很早就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古人是如何貯藏(儲蓄)錢的?

最早的錢幣,就是貝殼,因此最早的存錢,就是“貯貝”,就連“貯”這個字本身就是貝字旁,當時人們存貝殼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找個容器,然後把貝殼放起來。

在如今發現的大量考古遺址當中,有不少專門用於貯貝的容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期尤其是商周時期的貯貝容器,已經非常精美,甚至有專門青銅打造的容器,而這也證明,在那時有些貝殼,其實是極其珍貴的,遠勝於青銅器這樣的金屬製品。

古人是如何貯藏(儲蓄)錢的?

到了青銅錢幣時期,逐漸出現了一種跟現在存錢罐差不多的容器,在先秦與古代早期,這種物件被稱作“撲滿”,這在秦漢時代,都是這樣稱呼的。

古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撲滿,外形多種多樣,質地也千差萬別。

與現在的存錢罐非常類似,其上方有個小口,只能塞銅錢進去,聚少程度,將撲滿一般懸掛房樑上,遇到需要的時候,就將其打碎,取出裡面的錢幣。

古人是如何貯藏(儲蓄)錢的?

古代人貯存財產的方法各種各樣,而主要的話,要麼就是放在撲滿之類的容器裡,稱作是罐藏法,要麼就是找個地窖埋起來,稱作“窖藏”。

最典型的故事,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古人將錢幣埋起來是很常見的。

很多人,都會選擇將金銀財寶之類裝在瓶瓶罐罐還有箱子、盒子當中,然後挖坑埋起來,這種風氣甚至影響了古人買房,很多人買了舊宅經常都掘地三尺,希望找到財寶。

古人是如何貯藏(儲蓄)錢的?

因為很多古人喜歡在大宅院裡埋財寶,所以當時也有專門的法律,如果新房主發現了之前主人留下的財寶,可以獲得一定比例分配,其他要交還本人,或者交給官衙。

宋代的時候,人們賣房子的時候,還有一定的“掘錢”,作為將來可能挖到財寶的補償預估。

雖然常見,但窖藏財寶這樣的方法實在簡陋,很容易被人覬覦,而且如果埋在犄角旮旯的地方角落,也經常發生主人自己都忘記的情況,也不太理想。

古人是如何貯藏(儲蓄)錢的?

可再怎麼精明的儲存方法,大量的金銀銅錢,攜帶跟使用都很不方便,因此在宋朝的時候,出現了非常偉大的發明,那就是紙鈔,當時被稱作交子,即銀票。

隨著紙幣出現,在商人集散點出現了專門儲存與兌換的機構,也就是票號。

元明清時代,商業極其興盛,大量的大宗交易使得票據的使用非常頻繁,這個時候,很多人都將手裡的錢財存進票號當中,也就是錢莊,這成為了一種主流存錢方式。

古人是如何貯藏(儲蓄)錢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