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早就洞察了現實的醜陋

讀完《

蘇東坡全集

》,繼昨天讀書筆記之後接著分享剩餘的讀書筆記。

看到

江蘇南通

一群城管人員搶賣甘蔗老人甘蔗的影片與新聞,突然想到這條讀書筆記:

好生之德,洽於民心。

因為老百姓感受不到來自於統治階級的“好生之德”,所以才把這種期望訴諸於“上天”。這本身就是對統治階級的不滿,也是這句話言說的底層背景。

蘇軾,早就洞察了現實的醜陋

涉事官方又道歉了,我也想起前一陣子的感觸:

這種讓人反胃的事每天上演,可能是表演者和觀眾都麻木了吧,並沒有誰在意。

醜事醜聞依然層出不窮,讓人反胃的道歉依然“完美收官”。

今天分享的讀書筆記,更多的是因為閱讀

蘇軾

對《易經》《論語》的感悟,而針對《易經》《論語》原文的感慨,源於蘇軾,這也是蘇軾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P s:

灰色字型為原文

,正常字型為閱讀時候隨手記錄下來的感觸。

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際,所謂“合”也。直情而行謂之“苟”,禮以飾情謂之“賁”。苟則易合,易則相瀆,相瀆則易以離。賁則難合,難合則相敬,相敬則能久。

可以藉此重新領會“苟合”一詞的真正含義。想想挺好玩的,閱讀的樂趣不也正是蘊含於此嗎?苟富貴,勿相忘,講的不正是朋友之間“直情而行”嗎?

俞,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野無遺賢,竟然出自此處。這讓我想起

杜甫

的遭遇。因為

唐玄宗

聽信了奸臣宰相李林甫“野無遺賢”的馬屁,所以導致落榜,以至於後半生窮困潦倒,悲慘終局。

都,美也。至道必簡,至言必近。君臣相與艱畏,捨己而用眾,禮鰥寡,達窮士,其為德若卑約。然此誇者之所小,而世俗之所謂無所至也。故舜特申之曰:是德也,惟堯能之,他人不能也。益又從而贊之曰:是德也,推而廣之,則乃所以為聖神文武。而天之所以命堯為天子者,特以是耳。

這段話資訊量比較大,需要用心品味。假如如今的官老爺們都用點心用點腦子好好學習一番,然後付諸於實踐,老百姓的日子就會好得多了。

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輴,山行乘樏,秦、漢以來師傳如此。

秦、漢之前,交通工具竟然已經細分到這個程度,光陸地上就有了針對正常道路、泥濘道路和山路的不同交通工具。所謂因地制宜,也無非如此了吧?

近世學者,喜異而巧於鑿。故詳辯之,以解世之惑。

蘇軾此語真是洞見之言,千百年過去,如今的“學者”更把“好大喜功穿鑿附會”發揚光大,是很可悲的事。

所以有人把現在的“專家”稱為“磚家”,把現在的“學者”稱為“鸚鵡學舌者”,想想還真是挺形象貼切的。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

在那個遠古時代,一代帝王就有如此見識,當真讓人欽佩。反觀後世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們的言語行事,只能呵呵了。

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在冀州。

冀,作為如今河北省的簡稱,簡直是糟蹋了這個字。冀字,擁有堯舜禹三大巨頭的文化底蘊加持,卻落得如此下場,有點匪夷所思。

火炎崑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於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汙俗,鹹與維新。

這段話涉及到三個詞語的出處:

玉石俱焚,脅從罔治,鹹與維新。

突然發現,很多詞語、典故,一旦明瞭了這些詞語、典故的來源,就有豁然貫通豁然開朗的感覺。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先王之用威愛,稱事當理而已。不惟不使威勝愛,若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又曰“不幸而過,寧僭無濫”,是堯舜已來,常務使愛勝威也。今乃謂威勝愛則事濟,愛勝威則無功,是為堯、舜不如申、商也,而可乎?此胤侯之黨,臨敵誓師一切之言,當與申、商之言同棄不齒。而近世儒者欲行猛政,輒以此藉口,予不可以不辨。

我贊同蘇軾的觀點,由此也可以多少見證蘇軾的思想與為人處世的境界。當然,更重要的是

蘇軾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才是學習核心。

古稱伊尹五就湯,五就桀。夫湯與桀,敵國也,伊尹往來其間,皆聞其政而兩國不疑,則伊尹聖人也,其道大矣,其信於天下深矣。是以廢太甲,復立之,而太甲安焉。非聖人而何?

在我看來,這或許也是牆頭草的高階表現。當然,牆頭草能夠達到這個境界,恐怕也只能用“聖人”這個標籤來界定了。

這個眾說紛紜的世界真是詭異。

世多疑伊尹之事,至謂太甲為殺伊尹者,皆以常情度聖賢也。

對蘇軾對世人對伊尹這個看法的論斷,我持保留意見。在我看來,蘇軾認為世人以常情在揣度“聖賢”,這種看法,也難免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嫌疑。

巧言之入人,如水之漸漬,如病之自肌理入也,是之謂膚。

由此可證“耳邊風”的力量,堪稱有蝕骨銷髓之效。

現實裡,很多貪官汙吏死在老婆或者小三手裡,根結就在“貪官汙吏一旦牴觸“謂膚”現象,老婆也好小三也好必當反目,輕者舉報,甚者動刀”,狼狽為奸,一丘之貉,大抵都沒有什麼好結果。

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承德避暑山莊

文津閣前有一座圓頂茅草覆蓋的亭子,名為

稼穡維艱

。帝王未必有此本心,更多的也不過是做給老百姓看而已。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這句話讓我想起

大運河

南端的

拱宸橋

,想起巍山古城的

拱辰樓

,還想起

歐陽修

的連襟叫

王拱辰

。王拱辰的一個孫女嫁給了

李格非

,李格非生了個女兒叫

李清照

。李清照有個表姐嫁給了宋朝歷史上負能量典型代表——

秦檜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這兩句話可以互相註釋著來看。君子必是有德行之人,有德行之人必謹言慎行言出必行行必果。這樣的人,怎麼可能缺少追隨者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類似“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核心在後半句,而非前半句。世人熟知熟用前半句,往往是一種誤用。類似的還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學習,切忌一知半解,更忌一知半解且誇誇其談好為人師。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現代人真的應該好好參悟孔子這段話,尤其要關注最後一句“在邦不怨,在家不怨。”

一個怨天尤人的人,不可能活得自在,也就談不上快樂和幸福。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回答司馬牛的話,簡直是天才的回答。不答而答,大道至理蘊於其間。這是一個具有普世功效的為人處世方法論。“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更是成為千古名言。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僅僅用10個漢字,就把人生大道理講得通透徹底,講到了明白曉暢的極致處,終點。這10個漢字,可以用一生的時間來細嚼慢嚥。

孔子曰:“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是之謂名言。名之以仁,固仁矣。名之以義,固義矣。是謂名言茲在茲。及其念之至也,不待名言,而情實皆仁義也。

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對孔子言論的解讀,至少讓我省了好多彎路。

在古籍經典的閱讀之路上,真的要看這些經典的解讀,而不是看那些連毛都沒長齊的一些現代人的解讀。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段話用現在通俗的說法來說,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孔子畢竟也是一個凡人,不是神。蘇軾的解讀也一樣,在這一點上,蘇軾也並沒有什麼創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老而不死,是為賊!”也是後人經常誤用的一句話。理解這句話,必須要結合孔子說話的前後語境以及說這番話的物件,否則會鬧笑話。

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真正聰明睿智的人,不會隨便亂說話,更不會信口開河。當然,這種人也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俗話說,言多必失,那些自以為淵博的淺薄者最是話多,滔滔不絕,惹人生厭。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相輔相成,所以孔子才有這番感慨。這段話,也可以看做是孔子的學習方法論。

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李白所說的“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也是求物之妙的一種體現。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孔子這段話的資訊量比較大,需要用心體會。之所以“既來之,則安之”是因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安,是領會這段話的核心。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擴充套件來領會“安居樂業”“安貧樂道”等含義。

逸人遊浙東到

杭州

,一遊龍井,謁辯才遺像,仍持密雲團為獻龍井。孤山下有石室,室前有六一泉,白而甘,當往一酌。湖上壽星院竹極偉,其傍智果院有參寥泉及新泉,皆甘冷異常,當時往一酌。仍尋參寥子妙總師之遺蹟,見穎沙彌亦當致意。靈隱寺後高峰塔,一上五里,上有僧不下三十餘年矣,不知今在否?亦可一往。元符二年五月十六日,東坡居士書。

蘇軾曾經遊覽過的這些杭州盛景之處,如今多已不存。尤其蘇軾當時所提到的遺蹟,更是蹤跡難覓了。還好,

龍井

還在,

孤山

還在,

西湖

還在,

蘇堤

還在,靈隱還在。還好,在這些還在的地方,我也真實的追隨過蘇軾的腳步了。

人生在世,像李白、蘇軾這種偉大人物走過的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盡力多走上幾個地方。

★★★★★

推薦

◆關於蘇軾的文字

2021年12月7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