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月賞菊: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秋叢繞舍至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寒露時節,蘋花漸老,桐葉飄黃。

值此百花凋零之際,菊花開了。

菊月賞菊: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宋 朱紹宗《叢菊飛蝶圖》

寒露時節共15日,應節物候有三種。初候(今年是10月8日~12日)“鴻雁來賓”;二候(10月13日~17日)“雀入大水為蛤”;三候(10月18日~22日)“菊有黃華”。

三候“菊有黃華”,

是指此時菊開黃花。

寒露後,菊花開,

這本是正常之事,

但古人為何強調菊開黃花?

元人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說:“草木皆華於陽,獨菊花華於陰。故言有桃桐之華皆不言色,而獨菊言者,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

意思是,百花皆開於氣溫陽和之時,唯獨菊花開於陰寒之季。所以其他節氣所開之花都不說其花色,如驚蟄二候的“桃始華”,清明二候的“桐始華”,只說桃花開,桐花開,不說開什麼顏色的花。而到了寒露三候,就說“菊有黃華”,這是因為黃色的菊花正好與季秋九月的顏色相應。古人認為九月是戌月,戌屬土,土色為黃。

農曆九月也因此被稱為“菊月”。

菊月賞菊: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清 石濤《菊竹石圖》

菊,古代寫作“鞠”“蘜”。

如《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黃華。”

《爾雅·釋草》:“蘜,治蘠也。”唐宋以後,才用“菊”字代替上述二字。

而“菊”又有“窮盡”之意,如宋人陸佃在《埤雅》中說:“菊,本作蘜,從鞠。蘜,窮也,花事至此而窮盡也。”

菊花與眾不同的花期,

自然令人對它刮目相看。

屈原是歷代文人中菊花的第一個知音。

他在《楚辭》中詠道:“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以春蘭秋菊為寄託,表明自己潔身自好、不隨流俗的節操。在《離騷》中,屈原又云:“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同樣表達出一種高潔的情操。

陶淵明愛菊愛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他隱居後最大的嗜好便是種菊、採菊、賞菊、詠菊、飲菊花酒。菊花在眾花凋謝後獨自開放的傲霜精神,正是陶淵明自身的寫照。他在《和郭主薄》詩中讚道:

“芳菊開林耀,

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

卓為霜下傑。”

此後,菊花便有了“霜下傑”的美名。

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菊花流芳千古,被後世文人定位為“花中隱逸者”,並躋身花中“四君子”之列。

菊月賞菊: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明 徐渭《菊竹圖》

三國曹魏時期的鐘會,從菊花的形狀、顏色、花期等方面總結出菊花的“五美”:

“圓花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

“圓花高懸,準天極也”

,意為圓形的菊花高高懸起,有君臨天下的氣勢。

“純黃不雜,后土色也”

,意為純黃色的菊花與大地的顏色一樣,古代以黃色為帝王之色,故菊花無論形和色,都具有王者風範。後來黃巢和朱元璋皆用此意作菊花詩,霸氣側漏。黃巢《不第後賦菊》詩云:“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朱元璋《詠菊花》詩云:“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早植晚登”

,是指菊花與其他花卉一起種植,但開在百花凋謝之後。表明菊花不與百花爭豔,故鍾會稱菊花有“君子之德”。

“冒霜吐穎”

是指菊花冒霜綻放,這種精神被鍾會譽為“勁直”,即不畏艱難、堅貞不屈。

“流中輕體”

是指菊花有安腸胃、利五脈、通血氣等功效,久服可益壽延年,故被譽為“神仙食”。

菊月賞菊: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吳昌碩《菊石圖》

正因菊花在唐宋之前

已有花中君子、花中隱士、花中壽客等美譽,

後世文人墨客在菊花為題材創作時,

都著重表現菊花這些特徵。

五代及宋代善畫菊花者有黃筌、趙昌、趙熙、滕昌佑、朱紹宗等名家。宋末元初的鄭思肖,以善畫蘭花著稱,其父號“菊山”,顯然是愛菊之人,故鄭思肖自號“菊山後人”。鄭思肖雖無菊畫留存至今,但他的題畫菊詩卻很有名,其詩云:“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

早期畫家畫菊,多用工筆技法。元以後,文人畫家多以寫意為主,畫菊“筆不周而意周”,重意不重形。如明代畫家徐渭,擅長大寫意畫菊,畫面乾溼濃淡變化無窮,菊花的冷峻和野逸之氣躍然紙上。

菊月賞菊: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齊白石《菊酒延年》

明末清初畫家惲壽平畫菊兼工帶寫,創“色暈水染”之法,淡雅中見絢麗,精緻中見自然。清代畫家石濤、八大山人、鄭板橋等畫菊,神韻清高。近人吳昌碩、齊白石等畫菊,寓意吉祥。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鍾葵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鍾葵(翻拍)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戴雨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