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不枯燥,帶你走進有趣的甲骨文

提到甲骨文,大家一定覺得離我們太遙遠了,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用於文獻記錄的文字,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後期用於占卜祈禱的文字。大家是不是覺得這種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一定很晦澀難懂和枯燥呢?其實不是的,因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是由圖畫演變而來的,是表意文字,當我們深入研究時,會發現這些文字非常有趣,不妨我們往下看。

大家猜猜下面這些是什麼字呢?

甲骨文不枯燥,帶你走進有趣的甲骨文

第一個是烏龜的“龜”字,用甲骨文寫出來就像是烏龜的簡筆畫;第二個是“猱”字,是一種獼猴,看上去也很神似;第三個是“果”字,看上去就像一顆長滿果實的樹;第四個是“屎”字,這個字看上去就更生動和形象了,把拉屎的過程都描繪出來了。

甲骨文不枯燥,帶你走進有趣的甲骨文

我們再看下,甲骨文中“甫”字的寫法,這個字有兩部分特徵符號組成,上邊是甲骨文字的“屮”,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小草,下邊是甲骨文字的“田”,就是田地的意思。透過圖片我們知道,從甲骨文一步一步地演變成了現在的這個“甫”字。

甲骨文不枯燥,帶你走進有趣的甲骨文

甲骨文不枯燥,帶你走進有趣的甲骨文

我們再來看甲骨文裡的“筆”字,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筆”是一個典型的會意字,描繪了一隻手拿著一支毛筆的畫面。古人向來喜歡以三代多,所以,這支毛筆有三根毛。

甲骨文不枯燥,帶你走進有趣的甲骨文

甲骨文不枯燥,帶你走進有趣的甲骨文

我們再看一個“盡”字,甲骨文中“盡”字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左上方是一隻手,手中拿的是一個刷子,下面是一件類似簋、盤、豆一類帶有底座的器皿(當然後來的鍋碗瓢盆均可統稱為“皿”)。描繪的是一個人拿著刷子洗刷餐具的場面,餐具都洗了,說明其中的食物吃完了,所以“盡”字的本義就是器物中的東西沒有了、吃完或用完了。

今天我們先簡單地介紹這幾個字,透過這幾個字的分析和講解大家也能從中瞭解到一些甲骨文造字的規律,我們後期會繼續講解甲骨文的一些知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