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中國古代大多數人目不識丁,卻知聖賢懂道理?

為啥中國古代大多數人目不識丁,卻知聖賢懂道理?

川劇《鍘美案》劇照。 老貢 攝

來井/文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好戲·中國觀眾論道周”上,“戲劇教育”被中外戲劇工作者重新提起。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把“戲劇教育”的理念引進校院。2001年,教育部首次把“戲劇”列入全日制義務教育,使之成為“藝術課程”的一部分。

四川的省、市川劇院和省人藝,就此曾開展過豐富多彩的戲劇教育活動,請孩子進劇院,送戲到校園;為孩子寫戲,請孩子演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與藝術雙重豐收的效果。

川劇教育從變臉和吐火等絕技開始,孩子們在驚奇中發現美,進而饒有興趣地學川劇的唱腔和表演,古老的川劇藝術就是透過這種“戲劇教育”的方式得以傳承。

省人藝成立兒童劇團,將孩子們的課本演繹成課本劇,從四川演到了廣東的潮州,寓教寓樂的戲劇演出形式,深受孩子們的歡迎。

創作的校園音樂劇,也是從學校中挑選學生來扮演劇中的角色,無論看戲或演戲,都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陶冶著孩子的情操和對戲劇之美的認識。

“戲劇教育”老話重提,說明中外戲劇工作者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很多行為準則包括尊重別人等,透過舞臺體現出來遠比家長和老師的說教具有感染力。”

正如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王宜文所說的那樣,“中國古代大多數人目不識丁,但是知聖賢、懂道理,很大程度上源自全民性戲曲的教化功能。”這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好的“戲劇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和優良品格的塑造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