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大雪,能飲一杯無

當自然界寒冷的時候,人心還可以保持著溫暖。

節氣|大雪,能飲一杯無

大雪,第二十一個節氣,這好理解,貌似用不著解釋了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但是,這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兩個字,也未必真的那麼簡單。我們都知道,文字有兩大體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在“雪”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不信,且往下看。

“雪”原來寫成“”。《說文解字》說:“,凝雨,說物者。”這裡面,含義就豐富了。第一,雪跟“雨”本質上相同。第二,雪是凝華過程。第三,雪有利於自然萬物。“說”通“悅”,讓萬物高興的意思。雪凍死土地裡的蟲害,為土壤儲備水分,所以它對萬物有利。第四,雪是舒緩的、飄飄揚揚的。“”的下半部是“彗”。彗是掃帚,彗星民間就叫掃帚星。“彗”與“”古音相近。《釋名》進而解釋“”為“水下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下也。”“綏綏然”是舒緩的意思,與赤裸裸砸下來的雨點不同。寫到這裡,我彷彿看到老天爺揮著掃帚,掃起大雪,飄飄揚揚的,充盈了宇宙曠野。這是不是很有詩意,是不是揭示了“雪”的很多特性?各位,中國人造字講究吧。我就覺得“雪”怎麼著也比表音文字“Snow”有學問多了。

地球上的氣候並不是恆定不變的,事實上,這幾十年氣候變暖,是我們親身感受到的現實。在我老家,緊鄰中原的大別山,童年時代,冬天大雪封山是常見的。有部年紀比我還大的電影叫《風雪大別山》,我看過很多遍。但是,現在大別山常常經年不見下一點雪,更不要說大雪封山了。所以,大雪,可能是古今變化最大的一個節氣。中原附近尚且如此,身處江南的我們,見到雪恐怕比見到日月食、流星雨還要難。

節氣|大雪,能飲一杯無

風、花、雪、月,四個字經常連用。可見,它們在古代是同樣司空見慣的美好。因為司空見慣,容易成為詩歌的題材,所以,每一個字都有無數美妙的詩詞。用它們作飛花令的主題詞,高手們會拼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典型的大雪都是在北方,北方向來是漢民族開疆拓土、保家衛國的主戰場。“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唐詩寫雪,常常以邊關、大漠為背景,以將士、戰馬為主角,張揚著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是一個偉大時代的象徵。

除了打仗,古人在大雪時節做什麼呢?那真的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人釣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人幽居,“曉雞驚樹雪,寒鶩守冰池”;有人遠行,“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有人失眠,“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有人回家,“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有人煮茶,“閒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有人聯詩,“一夜北風緊,開門雪尚飄”;有人吹管,“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聲羌管怨樓間”;有人讀書唱歌,“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有人寫詩賞梅,“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節氣|大雪,能飲一杯無

對生機勃勃的人、精神充盈的人來說,雪是情緒的催化劑,他們怎麼會被雪困住?

每逢大雪節氣,我總想起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個季節的色彩是單調的,但是這首詩有紅有綠,一點也不單調。這個季節的氣候是寒冷的,“能飲一杯無”這千古一問,卻十分溫暖。自然界的冷和人心裡的冷,既相關也不相關。當自然界寒冷的時候,人心還可以保持著溫暖。可是當人心寒冷的時候,自然界就更加一點溫暖都不存在了。這首僅僅二十字的小詩,真是溫暖到人的心裡,以至於一千多年後,我們還能感受到這種溫暖。(韓可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