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一、魏晉時期道家玄學的特殊產物:竹林七賢

魏晉時期出現了一種將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學,即玄學,“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其主要的思想基礎和學術要旨是對道家的表達,因此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這時期人們將《老子》、《莊子》和《易經》稱之為“三玄”。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竹林七賢”就是當時玄學的著名代表。

“竹林七賢”,顧名思義是竹林中的七個賢人,賢的本意是才,因此,也就是竹林中有七個有才的人。

這七個才人,分別是嵇康、阮籍、劉伶、向秀、阮咸、山濤和王戎,主張

“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

七人中領頭的是嵇康,善於音律,尤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

很多人對《廣陵散》的瞭解估計來源於金庸武俠小說,嵇康的行為在當時確實有些笑傲江湖的意思,在他的感召下,其他六人聚集到了他的身邊,遺憾的是當時沒有網路,否則他身邊會聚集更多這樣類似網友的群體,由於他們經常在河南輝縣西北的竹林之中聚會,因此被稱為“竹林七賢”。

二、做玄學必須的三個條件

魏晉時期,玄學雖然興起,可是並不為顯學的儒家人士所認可。

儒家人士以忠君愛國為使命,做的是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是玄學卻強調虛幻的安樂,藐視禮法,重視個人思想和行為,整日崇尚不切實際的清談,這在儒家人士看來,是誤國誤民。

儒家人士的重要人生目標就是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也就是當官。實際上,做官也是寒門擺脫貧困,光宗耀祖的途徑。

而玄學強調清談,虛幻,和做實事的做官卻背道而馳。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於是,純粹的玄學家就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不做官,二家道充實,三還必須有才華。

以此來看竹林七賢,並非所有人都滿足這幾個條件。

三、“竹林七賢”的發起者:“竹林三賢”

最初嵇康一個人在竹林裡,與青山綠水為伴,喝酒、彈琴縱歌,不問世事,他本人

“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

,有如此好的外形條件,卻不去泡妞,不做網紅,卻任意毀壞顏值,不洗臉不洗澡,自由散漫,成為常在竹林的一個閒(賢)人。

這是個純粹的玄學者。

後來嵇康聽弟弟嵇喜說因為弔唁阮籍的母親被阮籍給了白眼。心有靈犀的嵇康,立刻明白阮籍也是不被禮教約束的名士,就抱著琴去阮籍家。真性情的阮籍具有很高的詩詞造詣,又同樣藐視禮法,和嵇康立刻相見恨晚,兩人立刻走在一起,成為

“竹林二賢”

阮籍對禮法的藐視有兩則故事:

一是阮籍常去一位買酒的漂亮少婦那裡買酒喝,喝醉了就在那位美少婦身邊睡著。於是,少婦的老公很疑惑,就準備抓證據,可是發現阮籍從始至終都很老實,沒有做一點越軌的事。

二是阮籍的嫂子常常回孃家,每次回孃家,阮籍總是要特意和她道別,有人就指責他說小叔子和嫂子之間沒有分寸,阮籍迴應說:“

禮豈為我輩設乎?

”意思說禮法約束不了我。

兩則故事,說明阮籍多麼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竹林二賢”在一起不久後,嵇康的好朋友山濤又加入了。

山濤雖然是嵇康的好朋友,本質上卻有區別,他雖然也喝酒放情,卻並不是忽視禮教的人。山濤有著儒家和道家的雙重思想,因此他是要做官的人。

山濤是個好官,他在朝中主管人事,啟用了不少優秀的人才,有著顯著的政績。中書令裴楷曾評價山濤:

“見山巨源,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

山濤的加入,使得竹林中有了三賢。

嵇康、阮籍、山濤三人年齡相仿,就組成了最初的“竹林三賢”。

四、四後輩加入,成為“竹林七賢”或者“竹林七酒”

阮籍拉了他的侄子阮咸進來。阮咸在音樂方面有相當才華。

阮咸同樣不拘小節,行為大膽,豪放不羈,他可以和一群豬在一起喝酒。在為母親服喪,他卻騎著驢去追姑姑家被自己弄懷孕的婢女。

竹林賢人的名氣傳開後,在他們的聚會中,漸漸的又增加了劉伶、向秀和王戎。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劉伶喝酒不要命,而且喝醉了,就“

脫衣裸形在屋中

”,被譏笑後,就說:

“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為褌中?”

反而罵譏笑他的人進了他的褲子。口才雖好,卻似乎不太講道理。

向秀是對《莊子》研究很深的文學家,他雖然經常參與竹林聚會,卻性格平和,喜歡讀書,並不太喜歡喝酒。

王戎是七人中最小的,是15歲時被山濤拉進來的,也是七人中最為世俗和現實的,他的最大特點是吝嗇,也因為吝嗇和善於理睬,因此家中積累了不少財富,這恰恰是崇尚自然的老莊學說反對的。

王戎的進入,也拉低了七賢崇尚玄學的純潔度,因此七賢更多的是大碗喝酒的酒友,可以說是

“竹林七酒”。

五、竹林七賢的兩派

因此,竹林七賢雖然在一起喝酒唱歌,打打鬧鬧,可是本質上卻分了兩派。

一派是嵇康﹑阮籍﹑劉伶﹑阮咸,他們始終主張老莊之學,主張

“越名教而任自然”

,看不起儒家思想,而以老莊的道法自然為主,表現最主要的,就是不願意進入官場受約束,只希望過自己無拘無束的生活,嵇康更是寧死也不做官。

另一派則是山濤﹑王戎和向秀,他們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就是將儒家和道家相容並舉,外儒內道,或者外道內儒,於是,三人都出世做了官。

因此,表面看來,“竹林七賢”的幾個人志同道合,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其實卻是同床異夢。

特別是山濤、王戎兩人,在縱酒放歌之時口稱:“感情深,一口悶。”在另外幾人喝得酩酊大醉,酣暢淋漓,沉浸在自己心目中和諧無為的世界時,這兩人口稱“痛快”,心裡卻清醒得要命,他們才不甘心陪著別人在這竹林裡玩一輩子,而是志存高遠,一旦時機成熟,兩人都將

“歷經幾年竹林遊,一朝貨與帝王家”。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有著觀念的本質不同,七人在一起的時間長不了。

嵇康﹑阮籍﹑劉伶忠於自己的主張,都不願在司馬家族手下做官。

阮籍雖有幾次出仕,都是被動出來做官,只有一次是他主動請求做步兵校尉,目的卻是是為了能隨時有酒喝。

嵇康下場最悲慘,終被司馬昭殺害。

向秀本不想做官,可是卻被嵇康的死嚇壞了,於是老老實實出來做官。

只有山濤和王戎兩人是高高興興的去投奔司馬氏。

山濤做到吏部尚書,左僕射。

山濤在為官方面還是比較有為的,作為司馬氏政權的骨幹,在吏部尚書任上,本著對司馬氏政權高度負責的精神選人用人,知人善任,公道正派,重視關心老實人、正派人、不巴結領導的人。

在當時奢華腐敗的魏晉官場,山濤是少有的清明之人,深得司馬昭的寵信,司馬昭對他的評價有四個字:

“清明、雅操。”

並主動給他加薪,可見山濤在司馬氏心中的分量。

山濤也始終沒有忘了老朋友,由於司馬昭仰慕“竹林七賢”之名,幾次要求嵇康出來做官,嵇康就是不給面子,山濤深知司馬昭的脾氣,出於對老朋友處境的擔心,也認為以嵇康的才華不做官甚為可惜,因此山濤想將自己的位置騰出來讓嵇康坐,自己再調任他處,但嵇康不但不給面子,還給山濤寫了封絕交信。

雖然絕交,可是嵇康還是相信山濤的人品。後來嵇康被殺害,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女託付給山濤,並對自己的兒女說:

“巨源(山濤字)在,汝不孤矣。”

可見對山濤的信任。

王戎則成了位列“三公”的司徒,他是天生做官的料,歷經兩朝,無論政治風雲如何變幻,始終不倒。

而王戎也恰恰是最為阮籍看不起的,七人在一起時,阮籍經常看著他對其他人說:

“俗物已復來敗人意。”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竹林七賢”最後的解體只是因為人各有志,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伴隨彼此。嵇康為司馬昭所殺時,另外六人又再次聚集在一起商量營救辦法,由於終究抵不過強大的國家機器而功虧一簣。

六、對竹林七賢的評價:兩“不”一“無”

竹林七賢的反傳統,崇尚自然,若是求得內心的釋放無可厚非,可是體現在行為上就成了動物的行為藝術。而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有禮法的約束。沒有禮法,以竹林七賢這樣崇尚自然,最後就會走向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因此,竹林七賢的賢,只體現在自己精神和肉體的享受,如果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他們可能會有帶給大眾的消費價值,而在生產力低下的農耕社會則毫無價值,他們體現的魏晉風度,帶給國家的是頹廢和動亂,最後還是要靠他們看不上的名教,也即是儒家思想來拯救。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個人存在的價值要透過勞動自食其力。在這個意義上,竹林七賢中只有山濤和王戎做到了,其他如阮籍、阮咸、劉伶、向秀都沒有做到,阮咸更是不被當朝認可。因此,如果沒有山濤和王戎的作為,對竹林七賢,只能借用圍城中趙辛楣對方鴻漸的一句:“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從國家和社會意義上說,若要評價竹林七賢,則以兩“不”一“無”:不賢,不討厭,可是幾無用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