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廢話文學:無意義狂歡還是有效傳播?

文化觀察|廢話文學:無意義狂歡還是有效傳播?

文化觀察|廢話文學:無意義狂歡還是有效傳播?

文化觀察|廢話文學:無意義狂歡還是有效傳播?

文化觀察|廢話文學:無意義狂歡還是有效傳播?

大眾日報記者 田可新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上次看到這類問題還是在上次”“但凡你這句話沾點邊,也不至於一點邊不沾”……最近一段時間,這類所謂的“廢話文學”,火遍全網。微博上,所謂“廢話文學大賽”的內容,閱讀量達到了1。1億次,“說廢話是否讓人快樂”的話題衝上熱搜引發熱議;豆瓣上,網友成立了“廢話學小組”,兩萬多成員,暢聊說廢話的經驗和方法;在短影片平臺上,“廢話小段”作品,動輒就有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的點贊……

爭議也隨之而來。有人認為它輕鬆、幽默,是新晉的“社牛”神器;也有人覺得它就是惰性表達,屬於胸無點墨的懶人文字。但不管如何,“廢話文學”帶起此番強大的流量,恰恰說明其有應時而生的必然邏輯。這場盛大的網上“語言派對”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思考:廢話文學到底是不是一種無意義的“網路狂歡”,它會“一笑而過”還是會持續下去?

表義上的“軟著陸”

“好像說了又好像什麼也沒說。”這是眾多網友對“廢話文學”的直觀感受。研究漢語言文字學的文化學者齊飛對“廢話”進行了專業的解釋——《辭海》中的“廢”,有8個義項,即停止、敗壞、放黜、廢棄、失望、賣出、墮、偃伏,都隱含著失去效用之意。因此,“廢話”大致有兩層含義:一是沒有用的,二是沒有意義的。

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種“無用表達”,其實充斥日常,成為一種慣性交際的映象表達,人們每天都在“無心”地、“下意識”地說著無數的廢話。比如:“歡迎光臨,看點什麼?”“隨便看看!”“老闆,你家賣的蘋果甜嗎?”“甜”,這更像是人們對話中的“固定句式”。

“講廢話”由來已久,前人也說,還放進了文學作品裡。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教師王曉燕介紹,《古今譚概》中收錄了宋代某詩人寫的《宿山房即事》,詩句如下:“一個孤僧獨自歸,關門閉戶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時許,杜鵑謝豹子規啼。”乍看之下,覺得平仄對應,格律工整,讀完之後卻發現廢話佔了一大半,比如“關門”“閉戶”“掩柴扉”其實是同一個事,“謝豹”“子規”也都是杜鵑鳥的別名。還有鄭板橋的七言絕句《詠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蘆花都不見。”全詩幾乎是用數字堆砌起來,就像是在數數的過程中順便寫景。魯迅先生《秋夜》中的名句,“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也被有些人視為“廢話創作”,作家韓寒在《語文真的是有很大的問題》一文中打趣,“可能什麼意思都沒有,自己想玩票呢,或者說寫了一棵後忽然記起來還有一棵呢。”

可是,這些“廢話”當真全無作用嗎?齊飛解讀:從符號語言學的角度說,沒有意義的話語是不存在的。所以,“廢話”看似毫無意義,但其背後定有“言外之意”,有對話語之外的隱含訴求,表達了表述者的某種心理動機。柏克萊大學心理學教授艾伯特·馬伯藍比提出“赫拉別恩法則”,意思是: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只有7%是來自於你說的內容,有38%來自於你說話的語調,55%來自外型與肢體語言。

沿著這個思路解釋,上述表達就合理了——當我們問水果店老闆“蘋果甜不甜”,並非不知道老闆的答案大機率是“甜”,只是我們想傳遞自己對商品品質的期待;當服裝店老闆問顧客“看點什麼”,不一定指望顧客真的回答要什麼,而是要傳遞出自己熱情好客的態度。“文學作品也可以這樣解讀:鄭板橋的《詠雪》,前兩句是虛寫,後兩句是實寫,虛實相映寫出了清新的意境,以動靜相宜的深邃情景,一下子將全詩從低谷推向頂峰。而魯迅的兩棵棗樹,不是總括眼底,而是依次出現,實現了語言鏡頭的緩緩移動,使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寂寥與苦悶,呈現傲然孤立、不可折服的骨氣。”王曉燕說。

所以從語言學上看,“廢話”說得好,也能達成諸多言語之外的使命,實現在表達態度和營造氛圍上的“軟著陸”。

幽默態度和反叛精神

當然,眼下在網上熱議的,與前人所用的“廢話”仍有不小區別。本次大規模流行的起因,大致是某位頂流明星在品嚐某地美食後,錄製影片“真誠”說道:“上次這麼豐盛還是在上一次”,緊接著“某某廢話文學”登上熱搜,此梗也迅速發酵。《還珠格格》裡,爾康對紫薇說:“人都要喝水,早上要喝水,中午要喝水,晚上也要喝水”;《甄嬛傳》裡,欣嬪言道:“這鴿子血豔紅如血”;《西遊記》裡,唐僧問“這城門上寫的是比丘國,怎麼改成小兒城了”,老者回答“原本這是比丘國,如今改成小兒城了”……以經典影視劇為素材的無數關於廢話的段子、短影片、表情包火速風靡全網。

正如朱自清在《論廢話》中所言:“得有點廢話,我們的生活才有意思。”廢話文學其實掌握了幽默的一個心理節奏——失諧,透過重複和製造差異,來形成一種與聽者預想的不和諧。

“說廢話更自有一番幽默邏輯。”北京脫口秀演員張楊認為,“脫口秀的精髓有一條叫預期違背,出乎意料往往就是笑點。我昨天演出時還‘現掛’一對觀眾:您二位是情侶吧,既然是情侶,能告訴我為什麼你們一男一女要坐在一起嗎?其實這就是句廢話,為什麼這麼問?我是在期待著當時的語氣和表情,引起其他觀眾的關注,兩人接下來不管說了什麼,大家都會覺得非常好笑。廢話是一種動腦子的幽默。”

對更多的表述者來說,廢話文學是其向外界展示自我的一種媒介。越來越多的人透過網路發表自己的見解,但因為貧瘠的語言儲備與有限的表達能力,使得他們很難發出不被龐雜資訊流淹沒的聲音,而廢話文學較低的原創性和內容的萬能性使其創作成本低,並可隨所對應的主題快速轉變,成為價效比很高的發聲工具。當廢話變成網路梗,在你來我往的互動中,收穫的是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內涵”以及共通意義空間的建構,“廢話”因此成為一種時尚。

在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馮強看來,雖然廢話文學的內容沒有資訊增量,卻也是一種表達立場的有效傳播。“廢話文學的傳播有一種戲謔性、抵制和反叛精神在裡面。廢話文學的使用者並不是真正支援‘廢話’的傳播,而是一種溫和的反諷,是對之前假大空交流風格、寫作文風、單位會風的厭倦。這可能也跟新媒體本身的技術特點有關,相較傳統的一對多傳播,新媒體是多對多的傳播。這時,使用者本身也是在生產資訊的,新媒體下生產的主體、傳播的主體、接收的主體非常多樣,在這種生產模式下,任何風格的語體都可能會出現。也就是說,新媒體有點像解構主義或者後現代主義,把很多傳播的權利發到了以前沒有渠道去表達自己觀點的民眾手中。”

可怕還是可控

不過,一個“廢”字,還是顯現了大多數人對此類話語的態度,很多人認為“廢話文學”是擾亂規範語言環境的“洪水猛獸”,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時,其不良影響也開始滲透到使用者的生活中,單純透過反覆貼上的方式表達自我,容易讓人失去思考的主動性與創新性,還會造成表達的低效,青少年在此環境中成長,或許會遭受一定的言語“侵害”,不利於提高語言表達水平和溝通能力的提升。而此種亞文化語言體系一旦形成並走向複雜和龐大,那麼此後規範和矯正的難度就會不斷增大。

“透過有趣的文字放鬆一下無可厚非,所以不必全盤否定廢話文學。特別希望年輕人能足夠警惕,假如一個人長期沉浸在缺乏營養和深度的廢話文學中,久而久之,大腦會變得淺顯而懶惰,當你再去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艾略特,再去讀魯迅和茅盾,你會覺得難以負擔那些語義複雜的句子和充滿詩意的描述,如果你的人生缺乏了複雜的詩意,就相當於你拒絕了成長。”王曉燕說。

濟南作協副主席徐清源則憂心於廢話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廢話文學對於正統文學包括中國文化中非常優秀的部分,形成了一定的衝擊,雖然力量並不強大。這也反映了現在正統文學的一種發展乏力。傳統文學、嚴肅文學必須要佔領文化大舞臺,牢牢紮根人民群眾。不然的話,中國文化就被非主流語言體弄得烏煙瘴氣。如今,我們正統文學的宣傳力度太弱了,下一步,正統文學、嚴肅文學要走出曲高和寡的處境,紮根人民群眾。所以,從主觀上來講,我不認為廢話文學應該有存在的空間;從客觀來講,它在後續的發展上,現存空間也是會慢慢消失的。我們應該在這片‘土壤’上,種上更加優質的種子。”

從另一個角度看,水至清則無魚,語言環境也是如此。嚴格意義說起來,廢話的流行也並非一無是處。在社會系統的運轉中,大眾形成了部分表達訴求,這些訴求時常無法在舊有語言系統中找到合適的出口,構成了表達需求與語言工具之間的矛盾。流行語乘坐網路的快車,迅速填補了語言系統中的缺位。“對於這類亞文化,要辯證地去看待。目前,沒有必要全盤否定,反而要看到廢話文學出現的土壤和輿論空間。這類文體,有它自己的生命週期。隨著社會輿論空間的改善,人們交往更加追求傳播效率,廢話文學或許會逐漸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間。”馮強說。

(大眾日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