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一曲向朝陽——黃梅戲與老鴨村的故事

嶽西人文地理

讓世界進一步認識嶽西、瞭解嶽西、走近嶽西、關注嶽西。

嶽西人文地理 | 獨家原創

作者:韓振球|編輯:楚楚

黃梅一曲向朝陽——黃梅戲與老鴨村的故事

黃梅一曲向朝陽

——黃梅戲與老鴨村的故事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這是黃梅戲傳統劇目《天仙配》中的一個唱段。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這曲聲韻悠長、情景交融的戲在大別山區安徽省嶽西縣道義鄉所在地老鴨村(今屬嶽西縣青天鄉)上演時,當地百姓爭先恐後的去看戲。

“那是個異常貧窮的年代,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我們這裡家家戶戶生活水平底下,一些人家食不裹腹……”據老鴨村現年60歲的黃梅戲愛好者儲著華援引他父親的介紹,在他幼年,地方上請了一位石牌(注:今懷寧縣石牌鎮)的老師來這裡教導黃梅戲,父親晚上有空就抱著他去看戲,小小的他看著那些表演,總是笑得合不攏嘴。黃梅戲也就漸漸的在當地生根發芽,一些鄉親們按老師的教導自排自演。山區這段短暫的帶著文藝之光的歲月,令那段貧瘠灰暗的生活稍稍有了一抹亮色。儲著華還說,那時,傳唱最廣的黃梅戲劇目有《小辭店》《天仙配》《打豬草》《砂子崗》《鬧花燈》《蕎麥記》《烏金記》等等,地方上後來還組有戲班子,一些喜歡唱戲的鄉親們聚在一起,正月時應各大屋場(較多農家聚集在一起的村莊)邀請去表演。

數年後的1966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這些地方上村民自發組織的文藝表演受衝擊,老鴨當地的一些愛上了黃梅戲表演的老藝人在田間地頭休憩時偶爾也會悄悄來一曲,年幼的儲著華等人受到薰陶,他們也愛上了黃梅戲。1978年,國家改革開放,處處欣欣向榮,老鴨村和全國各地一樣,充滿了新生的力量。1980年前後,當地幾乎銷聲匿跡的表演黃梅戲班子再次組織起來,形成了人員、道具齊全的表演小劇團,熱愛黃梅戲的儲著華也走上的舞臺,成了一名打鼓手,在老藝人帶領下參加表演。那時,儲著華因其身體瘦小、身手靈活,還常常擔任春節期間舉行的重要民俗活動“戲燈”中“舞獅子”的領獅人。

比儲著華小六歲的金棟也是一名黃梅戲愛好者。他身材高、體格壯,聲音洪亮,善於表演,是老鴨村石廟組人。1984年前後,金棟和儲著華一樣,同唱黃梅戲的前輩鄉村藝人成了搭檔,他演老生、扮小生,代入感較強。那時,他們這些年輕且帶著村人厚實淳樸氣息的鄉村藝人,給大別山深處這座塵封甚久的山村帶來了更多的活力,令當地那些一度悽清孤寂的大小村落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煥發出一往無前的生機。

黃梅一曲向朝陽——黃梅戲與老鴨村的故事

嶽西縣青天鄉老鴨村黃梅戲愛好者儲著華與金棟於2020年7月11日合影。韓振球攝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經濟開始了快速發展,江浙滬及廣東沿海等地區企業用工輸求量大,內地諸多貧困地區掀起了外出務工的熱潮,老鴨村的鄉親也不甘落後,他們迎著朝陽、帶著夢想走出家門,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而從歷史深處走來、走向新時代的黃梅戲則見證著這座發展永不停歇的村莊,村民文化活動中心處那婉轉悠揚的黃梅曲調如老鴨村內綠水青山般滌盪人心。(圖/文:韓振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