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談新書:古代詩人也有自己的朋友圈

借新書《康震古詩詞81課》出版,康震近日與讀者見面交流。在西西弗書店一個多小時的對話與互動中,康震妙語連珠,金句不斷,現場讀者反響熱烈。

康震談新書:古代詩人也有自己的朋友圈

問:您是大學教授,這麼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古典詩詞普及,您認為大眾為什麼要去讀這些古典詩詞呢?

康震:不只是現在,就是在唐代、宋代的時候,人們也在讀前代的詩詞,也在讀古典詩詞。無論是先秦兩漢,還是魏晉隋唐、宋元明清,或是近代、現代、當代,古典詩詞閱讀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習慣、傳統。現在,有些家長比較著急,恨不得讓孩子兩三歲就開始記誦古典詩詞,其實這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就是一種滲透在血脈當中的學習習慣,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問:這本書的名字,“古詩詞81課”,這個“81”有什麼特別的含義,為什麼選81首?

康震:完全是巧合。這本書是寫給廣大詩詞愛好者的,詩詞篇幅較為短小,每一篇的解讀文字也不長,兩千多字。基於這樣一個定位,我篩選了一些篇目,全部完成後,一數,特別巧,剛好81篇。一想81,在中國文化裡還是有一些說道的,比如《道德經》是81章,《西遊記》裡有九九八十一難等,內涵非常豐富。所以大家拿起這本書看到81這個數字的時候,首先要想到這裡面的詩人不都是一帆風順的,他們也許一生坎坷,但是他們都有一顆詩心,他們都對未來充滿希望,否則詩不可能寫得這麼美。美是我們對詩的一個總的追求,也是詩人們寫詩的一個總的初心。

康震談新書:古代詩人也有自己的朋友圈

問:書裡選的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詩,比如《春曉》《詠柳》《望廬山瀑布》等,您覺得這些詩是我們非常有必要讀的嗎?

康震:這個世界上沒有簡單的詩句,簡單的只是詩行。詩人寫詩的時候,內心總是比較複雜的,都有自己的衝動、訴求。有的詩越簡單,可能裡面蘊含的韻味越深厚。比方說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簡單嗎?一點都不簡單,反而這樣的詩是很難寫的。

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雖然已經離開了黃州,但是他貶官的身份並沒有改變,新法人物當權的局面也沒有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在廬山上寫詩,不免也還要三思而寫吧?這與李白當年寫廬山的心境、環境大不相同。蘇軾非常智慧,用短短四句詩就概括了他對廬山的全部感覺,也概括了對人生的深刻領悟。

這本書為什麼選一些較為短小的詩篇?因為短小的詩篇最容易入人心,最容易讓孩子懂得,也最容易記誦。孩子長大了,詩詞中那些豐富的、多元的、令人感動和感慨的內涵就將隨著人生閱歷而慢慢湧現。在這個湧現的過程中,他會被詩人的初心所感動,同時為自己能夠在詩意中成長感到慶幸。

問:這本書隨手翻到哪一首都可以讀下去,每一首的講解2000字左右,大概8分鐘就可以讀完。它非常適合碎片化閱讀、大眾閱讀。您在這麼短小的篇幅裡旁徵博引,把詩人的人生、交際,名詩的形成、流傳,都涵蓋了,可謂乾貨滿滿。您是怎麼做到的?

康震:寫這本書首先想到的是要把單篇的精品講給大家聽,但是把詩人放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現有一個歷史的排列。換句話說,單篇合成一章,連綴便可成史,這本書也算是一部小小的古典詩歌史。

具體在寫的過程中,我喜歡用一個人、一首詩帶起一個朋友圈、一個時代。比如李白在一首詩裡提到王昌齡,王昌齡在一首詩裡提到孟浩然,孟浩然在一首詩裡提到王維,王維在一首詩裡提到杜甫,杜甫在一首詩裡提到李白。這些詩人從來就不是單獨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也不是一個人在寫詩,他們是一個群體,互相是有緊密關聯的。古代人也有自己的朋友圈,所以大家知道,當時交通雖然很不方便,但是詩人互相之間其實是聲氣相通的。他們互相勾連,就形成了“詩壇”。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崔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