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誇張識真趣、浪漫蘊禪機——黃庭堅《黃州寒食詩卷跋》、《李太白憶舊遊詩卷》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曾於山谷寺和石牛澗遊歷,感於“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景色,又自號“山谷道人”。黃庭堅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精於詩賦,為主導北宋詩壇的江西詩派領袖。並與秦觀、

張耒、晁補之同遊於蘇軾門下,被稱為“蘇門四學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進士,歷任集賢校理、著作郎、涪州別駕。後因朝廷黨爭的株連,與蘇軾等數度謫居。徽宗時獲得大赦,改任吏部員外郎。黃庭堅書法起伏跌宕,天真爛漫,蘊含禪機,追求純潔無邪的情趣,尤其是行草書更為世所不及,故而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其書博採眾長,廣臨翰帖,去偽存真,咀華脫粕。他曾介紹說:“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知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還向自然學習,像張旭一樣於芸芸眾生中探求書法的真諦。他說自己“入峽見長年蕩漿,群丁拔棹,乃悟筆法”。對黃庭堅書法藝術影響最大、使之受益最多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瘞鶴銘》。該帖字型寬綽,字形拓張,古雅雄俊,蕭疏淡遠而奇逸矯健,似有一股超凡脫俗的仙氣,對黃庭堅氣勢開張、結體舒展的行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王世貞論證黃書淵源時說:“山谷大書酷仿《瘞鶴銘》,狂草極似懷素;生平見山谷書,以側險為勢,以橫逸為功,老骨顛態,種種槎出。”《鈍吟書要》的評論更是深刻:“純學《瘞鶴銘》,其用筆得周越,故遒健;周子發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

歷代書家對黃山谷書法推崇備至。宋徽宗趙佶稱讚說:“黃書如抱道足學之士,坐高車駟馬之上,橫鉗高下,無不如意。”元代趙孟頫對黃書讚歎不已:“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望之如高人勝士,令人敬嘆。”

黃氏遺世書作大致有:《七佛偈》、《伏波神祠字卷》、《李太白憶舊遊詩卷》、《伯夷叔齊墓碑》、《松風閣詩》、《幽蘭賦》、《諸上座帖》、《龍王廟記》、《花氣薰人帖》、《黃州寒食詩卷跋》、《華嚴疏》等。其中以《黃州寒食詩卷跋》、《松風閣詩》、《花氣薰人帖》和《李太白憶舊遊詩卷》最為著名。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黃州寒食詩卷跋》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黃州寒食詩卷跋》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黃州寒食詩卷跋》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黃州寒食詩卷跋》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黃州寒食詩卷跋》

《黃州寒食詩卷》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作的遣興詩作。詩寫得蒼涼多情,書法則氣勢奔放,光彩照人,在書法史上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應張公裕的請求為該詩卷題跋。沒有落款,共題9行59字。從跋中不難看出,山谷對此卷珍愛、推崇之至,在忘情的讚賞中,他自己的書法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真可謂“於無佛處稱尊也”。

《黃州寒食詩》是即興之作,黃庭堅的跋也是即興之作。這一詩一跋被後人合稱為“雙璧”,其中蘊含了藝術創作的靈感。而這靈感來源於書家對前人藝術的汲取和弘揚。在《跋》中,不難看出《瘞鶴銘》對黃庭堅的影響。

在結體上,黃庭堅汲取了《瘞鶴銘》寬鬆式的優點,創造了放射型結構,使得全篇神情飽滿,血脈暢通,如附圖中的“東坡”、“筆意試使”等字都是這種放射型的結構典型。這種結構打破了字距行距間的界限,全篇渾然一體而又有序分離,給人以親切感和隨意感,而這正是山谷所要追求的禪機與悟道。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李太白憶舊遊詩卷》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李太白憶舊遊詩卷》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李太白憶舊遊詩卷》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李太白憶舊遊詩卷》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李太白憶舊遊詩卷》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7講——黃庭堅書法

《李太白憶舊遊詩卷》

《李太白憶舊遊詩卷》為黃庭堅的草書墨跡,紙本,沒有落款。卷39。3cm×370cm,卷首80字已殘缺,尚存52行,計340字。原跡現藏日本。

乍看此帖,便見筆力雄勁,氣勢洶湧,恰似“黑雲”壓城城欲催。細看此帖,方知書家深得張旭、懷素、顏魯公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同時又鑄入自己的墨趣。

在用筆上,書家改變了張旭以側鋒為主、懷素以中鋒為主的筆法,採用側中有正、正中寓側、方圓兼備的筆法。筆鋒隨筆勢的翻轉而中鋒側鋒互換,因而全篇如行雲流水。然而在這行雲流水中,又有機地摻和著阻澀的留意,從而加強了字型伸屈中的力度,如在溪流中點綴幾塊青石,更增添了全篇一瀉千里的藝術魅力。難怪明朝的沈周在此卷後的跋語中這樣讚頌黃庭堅:“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三味,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而明代祝枝山則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

在結構上,此卷追求橫無列縱亦近乎無行(行行左斜)的結構,大有趨於“滿天星”結構的“嫌疑”。全卷字與字上下呼應,左右穿插,似出乎無意又頗具匠心。如“關山”相連,如同一字,“家”、“山”相接,幾欲序列。可以說《李太白憶舊遊詩卷》體現了黃庭堅草書緊峭奇崛、氣勢雄健的風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