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麥收飄香時

週末去郊外,看到無邊的麥田,金光閃閃的, 陣風吹來,清香撲面,麥穗隨風掀麥浪,壯觀。

想來,收麥子了的時候又到了。。。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雖說不是在農村長大,但小時候參加過多次麥收,一些場景浮現眼前。從撿麥穗到割麥子,到場院打場都經歷過。早年麥收,全憑手工,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每年都會去支援麥收。打場,碾場,翻場,揚場,撿麥,曬麥,囤麥,交公糧……那些年的風吹麥浪,你還記得嗎?

今天老張拉呱,說說麥收。

1、拾麥穗。

割麥子是大人們的事,割完了麥子,免不了會有些麥穗遺漏在田裡,這時候小學生們就派上用場了。老師領著我們排好隊,一男一女兩人一排,防止倆男孩子調皮搗蛋。到了麥地一字排開往前走,撿起地裡的麥穗,一把一把的收起來交給農民伯伯。

(知識點:早先,稱呼農民為老大哥,所以我們小學生叫農民伯伯;同理,稱呼工人為工人叔叔)

又到麥收飄香時

麥收都是在炎熱天氣,小學生們堅持不了多久,最多倆小時就得往回走,實際上也撿不了多少麥穗,或許是為了從小培養小朋友的愛勞動好習慣吧?怪不得我現在這麼能幹活啊,從小培養的來還是。

2、割麥子

到了初中,開始學著割麥子。剛開始,怎樣拿鐮刀都不會,割著手的、削著腿的是常有的事。

時間一長几個回合下來,咱也成了割麥子老把式了:

當地老百姓給準備好鐮刀,每人一把,挑選鐮刀最重要:刀刃要鋒利、刀頭不能活動、鐮刀把握在手裡要剛好舒適。割麥子不能用“前腿弓後腿蹬挺胸撅腚瞪眼睛”的老方法,要兩腿微微彎曲,彎腰90度、側身與麥子形成約45度夾角,左手擼起一把麥子往下按,右手握著鐮刀用力以平行於麥子方向向後割,千萬不要對著自己的小腿方向,否則那可要見紅了!

這樣割麥子:

又到麥收飄香時

一把一把的割下去,不能抬頭,不能直腰,連擦汗也別,怕耽誤時間。割好的麥子平鋪在地裡,再把它捆起捆來,俗稱“麥過子”:

又到麥收飄香時

高中割麥子有好戲看,能看得出男女同學關係不一般的來,你信不?

開始割麥子時候,每人一壟麥子往前割,總有幾個男同學割的特別“快”,割到頭返回來接應女同學(獻殷勤啊)。我班裡那個誰、還有那誰,就經常這樣接應他那心儀的女同學。人家都成熟,不像俺似的傻乎乎的、也不會對女同學甜沫囉嗦,臨了畢業也沒個女同學對俺好!

支援麥收得自己帶飯,中午頭,老鄉給送來喝的:扁擔挑著兩桶用炒熟的小米熬的湯,每個桶裡面放個竹子做的十字架,是為了防止湯水灑出來。中午飯吃的那才叫香呢,吃完了樹蔭底下倒頭便睡:看看累的傻小子們。

3、打場

一般支援麥收的人不去打場。但我見過打場,知道程式:

打場的地方叫場院,場院要選在向陽、通風的地方。這樣脫粒後的麥粒蒸發快,容易去掉水分,以利於儲存。

首先把割好的麥子運到場院裡,割下麥穗平攤在場院裡,用馬或牛拉著碌碡(石磙子),碌碡一頭較粗、一頭較細,便於轉圈,而且整體有楞,轉動起來,會形成連續不斷的擊搕力,使之脫去外殼把麥粒搕下來,就這樣:

又到麥收飄香時

然後再選擇最好有點風的天氣揚場,揚場是個技術活。揚場要看風向和風力,風向比較簡單,它決定揚場的方向;風力則要複雜一些,它決定揚的高度與力度。

又到麥收飄香時

人們手持木鍁,用木掀揚起攙著麥子皮的麥子,風吹走麥皮留下乾淨的麥粒,麥粒落到地上,最後聚攏收起,就算完成打麥子的任務。

又到麥收飄香時

這一系列活動就叫打場,最後也是顆粒歸倉。你的明白的有?

4、碾面

白麵,才是麥子的最後產成品。

碾是用來碾出面的,有了面才能蒸饅頭、包包子。早年,推碾都是人工,很枯燥很累人,我推過。

又到麥收飄香時

麥粒放在碾上面,人推碾走,反覆碾壓,把麥子帶著麩皮碾成面,用小笤帚邊碾邊掃,掃去粗一些的麩皮,碾好面後,最後用“羅”再羅出細面,這才是最後蒸饅頭的面。

咋樣?是不是我們吃到嘴的饅頭來之不易?這還沒包括給麥子施肥、澆水、除草等等等,您肯定想到了那句名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當下吧,吃貨們!

畢竟碼字不易,右下角,點個在看再走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