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點生活|童年春節六題

□趙宗彪 文/圖

春節未至號碗匠到

臘月時節,農事已了,常常有空著手,斜揹著一個書包的中年男子,一邊慢悠悠地走街穿巷,一邊喊:要號碗伐?要號碗伐?如果有人應承,他就停下來,到主人家門口,待到主人招呼後,才進門。

他是給碗刻字的人。

寫點生活|童年春節六題

談好價格,主人將所有要刻字的碗拿出來,中年男子會掏出一個本子和筆,問清楚要刻的主人的姓名,寫在本子上,讓主人確認後,才開始動刀。刻完後,中年男子會取出一塊學生用的小硯臺和一塊小墨條,向主人討一點水,在硯臺上磨起墨,然後,用一塊布蘸上水,在墨汁裡再點一下,往刻過的地方塗抹,再用乾布擦一遍,主人的姓名就黑白分明地顯示在碗的外沿上了。

刻字的工具非常簡單,就是一把嵌有金剛石的鐵筆,鐵筆不長。一般中年男子帶有好幾支,只怕萬一壞了,他可以把生意做完。

只要第一筆生意做完,刻字匠的後面就會跟滿了小孩子,下面的生意,根本不用他出面,小孩子們早就跑回家報告父母了,要他們把家裡沒刻的都刻上,最好刻上自己的名字,只給自己專用。一般的家長不會同意刻小孩的名字,只會刻自己的。因為刻字的目的,是為了別人借碗之後,可以取回自己的碗。小孩的名字,不合適。有的給小孩刻,這個碗就屬小孩專用了,不再出借。

刻字匠有時候是外縣的,有時候是本縣的。他們可能都熟悉,來前透過氣,很少在一年裡再碰到同縣的人來第二遍。有的人,字刻得很好,刻好後,他也很得意,說,我這是顏體。有的刻字匠,字寫得差,也刻得大,不好看。

刻字以字數計,所以刻的碗裡,基本上都是兩個字,不帶姓。同村之人,大部分也同姓,即使不同姓,同名字的也沒有。能省則省。偶爾刻字者也有用金粉塗上,顯示的是金色而不是黑色,但是,金粉不大牢,一年半載就會掉粉,仍然要上墨。

最體面的刻字,是女兒出嫁,個別的人家會有全套的瓷器碗盞作嫁妝,這樣的時候,必須刻上女兒的姓名全稱,也會金粉塗抹,以示喜慶,收費也高一點。這樣的機會很少。

偶爾還有碰到鋦碗的人,他們的工具更復雜,工鈿更高。生意也更少。

只有春節喝酒

那時農村因為窮,對喝酒,並不支援。認為春節時候喝一點就差不多了,對平時嗜酒的人,不會有好評。

喝酒的機會,主要也集中在春節時,家中來客,赴親友或鄰居的紅白喜事。春節的酒,許多人是自釀的,也最為珍貴,稱自做酒。平時待客,或紅白喜事時宴席上所用,都去供銷社買,稱買來酒,以散裝酒居多,買的數量,以來客量多少而定,如果有好幾桌客人,則是成雕成雕地買。買燒酒(白酒)的很少。都以黃酒為正宗,溫熱喝下。那時,玻璃杯尚少,都以瓷質的小碗作酒器,一滿碗大約半斤。

寫點生活|童年春節六題

親戚之間,同村鄰里之間,大家都知根知底,一般喝酒,都為了場面上的禮儀,只是解解饞,很少放開喝的,因為酒比較貴。只有一些頭世人式的人,才會將主人的勸酒當作動力,一醉方休。

有一家結婚,喜宴時準備了有限的酒,大部分客人都適可而止,喝幾杯就結束了。只有一桌不識時務的客人,喝得興起,居然從中午喝到晚上,將他準備的酒全部喝光了,到最後,主人不得不讓一位長者出面,將這幫人勸止。那幾個人,以後常被人當成笑話。

本村一人,酒量很好,平時在家,因為窮,喝不起。凡是紅白喜事相請,他必然到場,每場必喝四五斤,而且根本沒有醉的意思,如果沒有人提醒,他可能還會再喝幾斤。村民都替他可惜,認為應該讓他去人民大會堂,吃公家飯去,同時可以替領導人代酒,殺殺外國人的威風。

表叔不喜歡喝酒,但有一次,他卻喝醉了。那年夏天,烈日下他和幾個人幫供銷社拉酒賺腳鈿,一共有兩手拉車,四十多雕酒。拉到半路,一個同伴說,這麼多酒,不偷吃點過意不去。於是停下來,找來小麥稈,用水弄溼了雕頭上的封泥,再用麥稈吸食。結果,表叔喝醉了,無法走路,更不能拉車,被同伴送回家。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喝還要喝,他理直氣壯地說:公家的酒,偷喝不罪過,不喝天都打死你。

每逢大事用搗臼

搗臼一年裡用到的次數少,又不可或缺。此物不是家家戶戶有。平時都閒置在走廊下大門後,蓋上破草蓆甚至稻草,上面即是堆放雜物之地。或索性直接放在天井的角落,任憑風吹雨打。

用到搗臼,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月節到了,要用它搗粉做糕。最大的節日是春節,在機器不普及以前,搗年糕肯定用它。八十年代後,基本上被機器取代了。只有少數嘴刁的人,認定機器年糕品位差,堅決土法制作,必須是用石搗臼。這樣的做法成本高,只有高檔飯店裡有。其次的月節是清明,做時令食品,需要將青和糯米粉搗爛,做帶餡的鹹味清明果和印上花樣的甜味清明餅。其他的月節,不一定用到糯米粉作原料的食品,未必用搗臼。

寫點生活|童年春節六題

另一種是紅白喜事,或者特別大的事件時。結婚、生兒子、老人去世,必須搗麻餈。辦麻餈飯,是敝家鄉最高規格的宴席。一年吃過的麻餈飯多,說明他有地位,人脈廣,是地方能人,常坐主席臺。能夠說一年裡吃麻餈吃厭了的人,肯定是鄉村裡可以蟹走者。即使是一個乞丐,也以能討得一塊麻餈為榮光。

搗臼的使用,都無償,都是鄰居借用。只是借用後,用者會洗淨,並送給主人一點食物作為謝禮。這謝禮,基本上都是用搗臼製作的。月節來臨時,主人家會根據各家的情況,統籌安排大家的使用次序。

現在農村人口大量外流,搗臼用的機會更少。如果不留意,在鄉村的角落裡很難發現它的身影。早幾年,我去瞻仰鄉賢、思想家許良英先生的舊居,天井裡有兩個帶裂痕的搗臼,從磨損程度看,當是百年舊物,上面長滿了青苔,我覺得有趣,就順手畫了下來,和另外的八張速寫一起,發在自己的朋友圈裡。2020年,許先生百歲冥誕,當地政府給他修復了舊居,卻不見了搗臼。

根據我當年的速寫,許家的後人居然讓當地政府尋回了原物。他說,這個搗臼,見證了許家當年的所有大事。

確實如此。凡是有搗臼派上用場的,肯定是大事。

男人燒第一餐飯

小時候,貼春聯的人家屬少數。買紅紙筆墨要花錢,還要找人寫,並非每戶都能做到的。父親對此十分上心,每年早就準備了,當作一件大事。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很有儀式感。

寫春聯,是哥哥的專利。他從七八歲就開始練習柳公權,是村裡的少年書法家,常常被人請去寫春聯,賺得一大堆好話回來,再揚揚得意地向我們轉述。因為他,我不敢再寫毛筆字。

家裡春聯往往寫很多,除了自家貼,也送給鄰居。真正是鄰里門楣一片紅。

對我來說,最關心的,是吃和壓歲錢。

寫點生活|童年春節六題

春節邊了,做吃的東西多起來。糯米做的酒,這我不感興趣。但是家裡做的饅頭,包的粽子,燒的豬肉,這幾天可以放開肚皮吃。還有壓歲錢。父親都會特地去信用社,換成嶄新的鈔票給我們,每人五角,每一張一角的紙幣都可以當小紙刀。這些錢,可以自由支配,自己享用。除夕的關門炮、初一的開門炮等大炮仗的費用,都是父親去買,我們負責點火。

春節的早飯,敝家鄉風俗,必須是男人燒,這是祖宗傳下的。新年第一餐,必須是芋頭粥,內有芋頭、花生、紅棗、蓮子、豆腐等五味,全素,鹹味,取年年有餘、五穀豐登之意,也叫五味粥。除夕的晚上,母親早就把明天早上的米、菜都準備好。

春節時,天還漆黑,我們被父親叫醒,從裡到外都換上新衣服,穿上有點克腳的新鞋,先開門放開門炮,然後和哥哥弟弟一起到灶間,看父親舀水放米,點火燒飯。儘管幫不上多少忙,但不能缺席。至少記住,一年的第一餐飯,必須男人燒。

吃自己參與燒的五味芋頭粥,感覺同別人燒的就是不一樣。吃粥時特別小心,生怕粥汁滴到新衣服上,破壞自己形象。

吃過粥,新年也就開始了。壓歲錢,元宵節未到就花光了。不是不想節約,而是鞭炮的響聲實在太誘人了。

祭祀吃麻餈

古人重祭祀。各姓都有自己的宗廟,也即祠堂,春秋祭禮,必不可少,所謂血食,即子孫以三牲禮祭祖。除了除夕和月節的家祭,後世簡便,只留清明春祭。若按老例,祭禮之中,只有男子方可入祠。

男子如果膝下無兒子,他必須從侄子中選一個作為自己的法定繼承人。子侄不夠,也可以從堂侄輩中選,反正以本家同宗為上。如果本族無可選擇,則可以從外甥中選取,畢竟還有一半血緣。外甥可以成年後過來,並且改姓,作為本宗的正式後代。權利與義務同繼子。

還有一種情況是,其外甥只有一個男丁,舅家又無男孩。這樣,可以用兼頂之法,即此一男丁既姓父家,又姓舅家,也即雙姓。責任與義務均與繼子同。可協商確定,子輩姓父姓,孫輩姓舅姓,一直迴圈。還有一種是,外甥生時姓舅姓,死後下葬,迴轉父姓。

當然,即使毫無血緣關係,只要主人同意,也可以作為繼子或養子。

寫點生活|童年春節六題

所有這些,都必須宗族商議同意,寫入宗譜,並祭告列祖列宗。

民國以後,宗法解紐,禮法崩潰,原有的東西已消失或不被重視。只有祖宗的祭田還在,每年輪值耕種,作為祭祀費用,輪值人即為當年主祭。祭禮一過,子孫分祭餘羹飯,孔子時代的祭肉,降格成了麻餈。只有分到祭祖麻餈者,才是正宗的子孫。

祖母說:一本家男孩,上年因揀東西被鄰村人扣留,族人去講事得以放人。清明時,當年的輪值主祭為人嚴苛,不同意給他一份麻餈,以示嚴懲。其父母同祖母商量。祖母認為,小孩子犯錯,已受訓誡,不應有雙重處罰。祖母馬上去主祭家,問,麻餈還有嗎?他說有,並指了指還有多餘的麻餈。祖母馬上搶了一塊,跑到後門,迅速遞給早就等在外面的男孩母親,她拿了就跑。祖母輩分高三輩,主祭家也無可奈何。

這個男孩咬著這塊麻餈,一路叫嚷著,遊走遍及全村。

解放後,這個男孩子當了三十多年的村首領。他一直視祖母為恩人。

乞丐送紅包

送紅包,是家有喜事時,來賓送給主人的現金禮物。現在這樣的場合很多。在我小時候,只有在婚禮上才出現。臘月裡春節前,結婚最多,送紅包也最多。

紅包是長輩給晚輩的見面禮。

送紅包的程式如下:

新媳婦進門前後,主人都大宴賓客。宴席之上,新郎新娘在主人夫婦的陪同下,作為家庭新成員,向參加婚宴者一一敬酒。酒宴結束後,新娘的長輩們,則分批被請到新房裡喝茶。主人夫婦會重新一一介紹親戚長輩的身份和兩家的情誼,新娘要將泡好的茶(以前是桂圓、荔枝,現在為人參、鐵皮楓鬥晶等),放在紅托盤上,雙手端給長輩。長輩接下茶盞後,就將事先準備好的紅包,放在紅托盤上,送給新娘,並說一些祝福的話語:早生貴子、子孫滿堂之類。新娘收下並表示感謝長輩後,也會回贈如布料、補品,甚至成衣給長輩。這些回禮,都是事先準備,如果是成衣,也都提前量了尺寸,使之合身。

紅包的多寡,有多種考慮。一是長輩的身份各異,輩高者多送。二是長輩的經濟實力,富者多送,也符合天理。三是原先對方送紅包時的數量,禮尚往來,對等為上,但比原先略多。四是長輩中,輩分相似,親疏類似者,送紅包前都會協商一致,統一數目。這是新娘人生最重要的外事活動。

還有一種是乞丐送紅包。不知是敝家鄉的特例,還是各地也有。

寫點生活|童年春節六題

一般情況下,遇到婚事,各方乞丐都會麇集於此,尤其是娶親當天,主人施捨給乞丐的東西會多一點、好一點,絕不能讓乞丐空手而去。乞丐這時會給新娘送紅包,數目也不大,是五角一元之類,相當於現在的五十元一百元。新娘一般都會回送紅包,都會加一點錢,如五角變八角變一元,一元變一元五、兩元,乞丐以此得一點意外的收入,也是一種溫情脈脈的打秋風。一個新娘是否慷慨、富裕,乞丐的傳播是最有說服力的。

如果新娘小氣,或者經濟不好,就原包奉還,不增不減。減少者,從未聞。誰都不想要負面新聞。

當地有一句歇後語:討飯人包紅包。意思就是變相討錢。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