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鮮為人知的五律,初讀非常平淡,細品方知詩聖的襟懷極其寬廣

自從恩公嚴武去世後,杜甫就悲痛不已,沒有了資助,詩人為了生計,只好離開了都草堂,再次四處流浪。他沿岷江舟行入長江,順江而至渝州、忠州和雲安,並在雲安臥病數月之後到達夔州。杜甫雖然在夔州生活了不足兩年,卻屢有遷徙,此後即於舟船中結束了他漂泊的一生。

詩人在蘷州的歲月,可謂其生命的杪秋,但也是杜甫創作生命極為旺盛的時期。杜甫在夔州所作詩篇大概有四百三十餘首,這些篇什之中,多為抒懷、回憶、懷古和遣興之作,夔州獨特的山川地貌,卻構成了其雄渾的背景。下面分享杜甫鮮為人知的五律,初讀非常平淡,細品方知詩聖的襟懷極其寬廣。

杜甫鮮為人知的五律,初讀非常平淡,細品方知詩聖的襟懷極其寬廣

瞿塘懷古

唐代:杜甫

西南萬壑注,勍敵兩崖開。

地與山根裂,江從月窟來。

削成當白帝,空曲隱陽臺。

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

杜甫鮮為人知的五律,初讀非常平淡,細品方知詩聖的襟懷極其寬廣

七百里三峽,曾夾江千峰百嶂,夔門一處山崖高峻,見證了七千萬年前開始的一段自然史。而對華夏民族而言,它既是大禹疏鑿之跡,又是歷代東鎖荊楚、西控巴蜀的咽喉。夔州與白帝城相連,位於瞿塘峽口附近,詩人來此覽勝懷古,即興創作了這首五律。

起首兩句,介紹瞿塘峽的地理位置以及險要地勢,由西南方向彙集的很多支流,共同注入了瞿塘峽。江岸兩側,懸崖對峙,好像兩軍對壘。一個“勍(qíng)”字,強大的大意,採用擬人手法,展現出鬼斧神工的傑作。

杜甫鮮為人知的五律,初讀非常平淡,細品方知詩聖的襟懷極其寬廣

三、四兩句為流水對,因為山根之裂,江水彷彿自月窟而來,雖有大禹神功,更要依賴造化之力。詩人“懷古“,抒寫了大江疏浚的自然史,卻不僅因為禹跡的傳說,更因其哺育了華夏文化,而成為了滄桑歷史。

“山根裂”,彰顯出天崩地裂的效果,從而形成了驚人驚詫的神奇地勢;“月窟來”非常形象,作者想象滔天巨浪湧入幽暗的峽谷,忽然閃現出一片銀光,似乎是來自月宮。可見詩聖非常善於構造詩歌意境,實在令人欽佩。

杜甫鮮為人知的五律,初讀非常平淡,細品方知詩聖的襟懷極其寬廣

其實所以杜甫所懷者,已非某一位過去的英雄。瞿塘峽與華夏文明發祥相關,雙崖上又銘刻著東西文化交通之始的印記,還有與此文明覆蓋和民族生存相關的邊關要塞,以及史上梟傑叛離和帝王靖亂的土地。

頸聯更富有夢幻色彩,“削成當白帝,空曲隱陽臺。” 高聳的絕壁,面對著白帝城,彷彿刀削斧砍;深渺的群峰,蜿蜒曲折,似乎當中還隱藏著神女居住的陽臺。陽臺,乃巫山神女和楚王幽會之地,作者追思過往,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杜甫鮮為人知的五律,初讀非常平淡,細品方知詩聖的襟懷極其寬廣

結尾點題,抒寫作者的感受,表達懷古之意。詩人認為大禹鑿開江河、疏浚洪水,雖然值得後世敬仰,但大自然的威力卻更加強大。“陶鈞”,指天地造化。

詩人覺得大禹的功勞固然應該肯定和牢記,但是造物主的力量更不可小覷。全詩以一種非第一人稱、超然於自我情感的客觀口吻表述,增強了一種史詩意味。此山此水,險峻雄奇,令人凜然生畏。

杜甫鮮為人知的五律,初讀非常平淡,細品方知詩聖的襟懷極其寬廣

縱覽杜甫的這首五律,立意深遠,極富浪漫情懷,也展現出詩聖高超的文學造詣。當時作者的人生已至暮年,不僅漂泊不定,而且窮困潦倒。可是他的作品卻絲毫沒有流出悲慼的情感,反而展現出一種寬廣的襟懷。

因為只有胸襟廣闊,才能忘記小我;只有立足高遠,方能描繪出壯美河山。讀完全詩,讀者既可感受到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又體驗到詩聖暮年恬淡的心境,他彷彿早已忘記了傷痛和貧窮,卻沉浸於懷古之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