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編人教版古人談讀書三則

這三則時代差距也挺大的,第一則出自戰國時期孔子,第二則出自宋代朱熹,第三則是清代曾國藩。從自身出發談對讀書。

新改編人教版古人談讀書三則

孔子對讀書的看法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孔子從三個角度分析:

其一:聰明好學的人,懂得好問,無論那個人比自己地位低,還是比自己卑賤,也會向他學習。比如孔子五穀不勤,可以向農民請教耕種。

其二:很簡單,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所以沒什麼擔憂的,學習就是為了彌補不知道。

其三:懂得默默學習的人,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言傳身教,孜孜不倦的。

只要我們遵守孔子這幾點,不怕自己學習不好,學時不紮實。知識是學不完,但是學習後的充實和快樂是很容易得到的。

新改編人教版古人談讀書三則

朱熹談讀書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

孔子說的是學習方法,那麼朱熹說的就是讀書的感受,也是讀書該有的。我們在讀書時,應該也常犯朱熹所說的吧!不知道各位讀者什麼感受,個人還是對此感受很深。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正所謂眼到了,口不一定到,口到不到,則是口是心非啦。看到了,還不一定讀對,讀對了,一定能讀進心中。

中國文化講究筆墨爛在肚裡,也就是心中。估計剛瞭解中國的人,會疑惑不是刻在腦海中嗎?

用心去品,去讀,去看,方能記載腦海。心到,眼口必然到,書則“看”

新改編人教版古人談讀書三則

曾國藩談讀書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國藩

曾國藩的言論,可以說讀書人應懷有志向的人,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能自滿而溢,還要有恆心,才能成功。三者缺一不可。

新改編人教版古人談讀書三則

三者的讀書都反映了三者的命運。孔子周遊列國,遊說各國,最後演變成了教書匠,拓展了自己的知識,也活學活用,言傳身教;朱熹更是成為了文豪,入了孔廟;而曾國藩懷志,不斷努力革新,大毅力者,成為近代化建立者。

三人以己克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