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01】

靜則生明養心有主;

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此聯是清末曹廣楨贈予其友維墉仁的楷書八字聯。

曹廣楨,字蔚叟,湖南長沙人,光緒十一年中舉,光緒十八年(1892年)登進士,授刑部主事,後升刑部員外郎、刑部郎中。不久改任軍機處領班章京。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吉林學政。工書,善詩文。

此聯意為人在處事時一定要平心靜氣,保持理性。也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周密思考,不驕不躁,才能大智大慧。同時,心靈需要有精神食糧的滋補,只有不斷修煉,凝神靜氣地思考問題,方能心安理得,身心健康,快樂安祥,掌握自我。另一方面,對於突發事件,抱以溫和、平靜的心態,以不變應萬變,以無我超越自我,臨危不懼,臨險不亂,快速反應,冷靜處理。

對此,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也撰有一副類似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說的是,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

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社會怎麼進步,為人處世,都需要靜觀變幻,始終做到精神鎮靜、頭腦冷靜、心態平靜,力戒浮躁、急躁、焦躁,培育靜氣、大氣。需要把靜氣當成一種境界去追求、一種情操去修煉、一種品質去磨礪,靜氣才會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行,內化於心、外化於事,始終做到不為誘惑所動、猝變所驚、名利所累、俗事所擾,以無私無慾、至大至剛涵養浩然之氣,進而使靜氣成為我們立身做人的強大人格力量。

靜氣需有寬廣的胸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胸懷寬廣的人,才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平難平之憤、解難解之愁。當然,靜氣需要詩書涵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越是博學的人,越是視野開闊、頭腦冷靜、靜水深流。靜氣還要靠正氣來支撐,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02】

資水如帶,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

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

這是曾國藩寫給洞口縣曾氏宗祠的楹聯。1839年,新近考取進士的曾國藩,躊躇滿志周遊曾氏聚居地,造訪家鄉附近的洞口縣高沙鎮曾八支祠時,觸景生情,文思泉湧,現場題聯相贈。上聯生動地描寫了曾八支祠周遭山環水繞的優美自然風光:近旁,資江恰似一條迎風飄動的碧綠玉帶,蜿蜒東去;遠處,雪峰山脈的鳳形山恍如孔雀開屏,迷亂人眼。下聯筆鋒一轉,熱情地讚頌了兩位曾氏歷史人物,“孝子在周”指的是周朝的曾子,“忠臣在漢”指的是漢朝的曾據。

曾子(前505-前435),即曾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他十六歲時拜孔子為師,由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史記》載:“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孔子認為曾參不僅可以踐行孝道,更能傳承其“孝”的思想理念。後來,曾參果然不負厚望,把孔子關於“孝”的論述集中彙編為《孝經》。

曾據,字恆仁,系曾參十五派孫,山東南武城人,官至都鄉侯。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曾據怒斥王莽大逆不道,堅決不與其同流合汙。公元10年,他毅然決然引家挈族2000餘人,盡數遷往江南豫章郡廬陵吉陽鄉(今江西吉安)。曾據後裔在江南繁衍興盛,廬陵吉陽鄉於是成為了中國曾氏第二發脈地。因此,曾據被稱為曾氏南遷之祖。

曾氏歷史人物眾多,曾國藩撰聯之所以獨獨選取他們兩個,是因為他倆早已被後人視作“孝”和“忠”的化身,並逐漸演變成了“孝”和“忠”的代名詞。“孝”是生生不息的愛心,是道德情感基礎;“忠”是盡己報國的責任,是道德自覺意識。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03】

懷抱觀古今;

深心託豪素。

乾隆皇帝在故宮養心殿西暖閣裡開闢了一間幽雅別緻精巧玲瓏的書屋,東面牆上掛有一副御製對聯,上聯“懷抱觀古今”,下聯“深心託豪素”,上下聯之間是御書“三希堂”橫額,此書屋因此又曰“三希堂”。

在李大鳴《三希堂的對聯》一文中,他從乾隆御製的《三希堂記》說起,指出這篇御製文章主要講了三希堂得名的三層原因:第一層,也是最表面的,就是因為這裡收藏著乾隆最為喜愛的三件稀世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第二層,是乾隆做皇子時,有位對其影響至深的福建漳浦籍老師蔡世遠,品行學問俱佳,蔡老師因崇尚宋朝范仲淹(字希文)的事業與真德秀(字希元)的學問,給自己的書齋起名“二希堂”,乾隆在“二希”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己對老師的敬重,是為“三希堂”;第三層,也是最深層次的,是宋朝大儒周敦頤在《通書·志學》中曾說過“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這樣的話,這句話繼承和發揮了傳統儒學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成為宋明以來儒生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基礎,被後人簡稱為“三希真修”。乾隆藉此勉勵自己積極修養,不斷超越,上升到更高的心靈境界。

明白了三希堂的來源,再來看乾隆御製的這副對聯。此對聯屬於集句聯,同時還是流水對。上聯“懷抱觀古今”,取自東晉田園詩人謝靈運的《齋中讀書》詩:“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表面上看起來,是擁有了三件稀世書法作品,深層意思上,是用寬曠的襟懷去品鑑古今賢人,從而達到“希聖”“希天”的境界。下聯“深心託豪素”,出自南朝宋顏延之的《五君詠·向常侍》詩:“向秀甘淡薄,深心託豪素。”豪素在這裡,自然是指三件法帖,這是表象上的;往深了說,在法帖的背後,還是要歸結到“三希真修”上去。深心,既表示經過深入思考反覆揣摩而心有所得,又是深切地希望把心中所得表達出來的一種狀態。

這副御製對聯,上聯“懷抱觀古今”,氣勢很是宏大,但不夠具象,略顯空泛;而下聯“深心託豪素”,則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讓上聯的宏大氣勢找到了切實的落腳點——“豪素”。

乾隆是一朝帝王,如此身份,自然應該有通達古今的胸懷。對周敦頤的“三希真修”境界,他的老師蔡世遠只敢“希賢”“希聖”,不敢“希天”;乾隆則不必顧慮,既是所謂“真龍天子”,“希天”之事自然也便順理成章。乾隆的深心,明面上是寄託在三件稀世法帖(“豪素”)上,實際是期望達到三希的最高境界——“希天”。上聯的“觀古今”只是手段,是前提,下聯能達到“希天”的“深心”,才是乾隆的最終目標。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04】

公道唯白髮;

春風不世情。

此聯是南宋文人胡仔的集句聯。

上聯出自唐代杜牧《送隱者一絕》詩:“無媒徑路草蕭蕭,自古云林遠市朝。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下聯出自唐代羅鄴《賞春》詩:“芳草和煙暖更青,閒門要路一時連。年年點簡人間事,唯有春負不世情”。上聯是說,世間最公道的就是白髮,人到一定年齡都添白髮,時光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最為公平無私,無論貧富貴賤都要衰老,誰也逃脫不了,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同樣,春風也和白髮一樣,不講世態炎涼和勢利,對所有的人都同施仁愛,不分彼此。宋人於石有言:“春來無處不繁華,豈獨公侯富貴家……惟有東風無厚薄,年年芳草滿天涯”。這也啟發人們,面對白髮,不要沮喪,而應有“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的心態,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順應自然,坦然面對。

下面的聯語,是明末清初的詩人歸莊《新春梳得白髮》詩中的頷聯:元來白髮無公道;似覺春風亦世情。

很顯然,這副聯語乃反杜牧、羅鄴詩之意而用。就事物的特殊性而言,白髮又是有偏私的。有的人未老先衰,早生華髮;有的人則青春永駐,晚生白髮或至老都是一頭黑髮,從這點上說,白髮又是不公道的。同樣,春風似乎也因人而異。

如果說,上一副聯語是就事物的普遍性(共性)而言,後一副聯語則是就事物的特殊性(個性)而言,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這後一副聯語感受更為獨特。這也啟示人們,面對白髮和春風,不同的人應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心態,不可人云亦云。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05】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書萬卷,神交古人。

此聯是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左宗棠15歲時所作,30年後又為左氏家塾重書了一次,期望“兒輩誦之”,“志趣固不妨高也”。

上聯講立志。作者認為,自己雖然家無半畝土地,收入難以溫飽,心裡卻關心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心憂天下,化用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句意。他的《感事四首》的詩句“書生豈有封侯想,為播天威佐太平”,也反映了他的這種“義與天下共安危”的志向。

下聯講讀書。“讀書萬卷”乃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句意,極言閱讀之廣。“神交”,這裡是指彼此沒有見面,但精神相通,互相傾慕。讀書萬卷,就是與許多智者交談。作者認為,只有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向古代賢哲仁人請教和作精神上的交往,才能發揮所長,經世致用。作者還指出:“讀書可以養性,亦可養身,只要工夫有恆,不在迫促也。”在《與孝威》中,他還認為“讀書靜坐,養氣凝神”。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06】

有書真富貴;

無事小神仙。

宋真宗曾有《勸學文》雲:“家富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宋代王荊公的《勸學文》也說:“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愚者得書賢,賢者得書利。只見讀書榮,不見讀書墜。”上聯即由此引申而來。有書之所以富貴,是因為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可以變人氣質,養人精神。正是:富不讀書縱有銀錢身何貴;貧而好學雖無功名志氣高。

下聯出自宋代魏野《述懷》:“有名閒富貴,無事小神仙。”心無愁煩之事,則心怡神泰,百體安和,近於神仙境界。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07】

讀書自課三餘子;

涉世披帶百忍圖。

這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近代詩人鄭獻甫的廳堂自題聯。

上聯是說讀書治學要利用一切空閒時間。“子”係指時態,“自課”在這裡是指自己完成既定的學業。宋代蘇軾有“有客獨自吟,清夜默自課”。“三餘”是指東漢末董遇利用“三餘”讀書的典故。漢獻帝興平年間,戰亂頻繁,旱災連年,董遇與兄只好逃亡外地,以打柴為生。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他仍利用一切空閒時間堅持學習,成為三國時期著名學者。有人向他求教,他總是要人先讀百遍,謂“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說苦無時間,董遇回答:“當以‘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農活少,是一年中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幹活,是一天中的空閒時間;陰雨時也是一種短時的空閒時間。讀書自課能利用“三餘”,孜孜以求,就會學業有成。

下聯是說經歷世事,待人處事要帶著“和為貴,忍為高”的意圖。所謂“百忍”即百般忍耐。唐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麟德年間,高宗(李治)祀泰山,路過鄆州,親倖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後以“百忍成金”形容忍耐的可貴。

俗話說,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一切煩惱,皆從不忍生。片時不能忍,煩惱日月長。故人之氣量要宏大,宏大則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這樣既可和睦家庭氣氛,又可調節自身情緒。故胡文定說:“人能常忍得身安。”忍之一字,不僅是養生大法,也是“應世之要法”。當然,遇到原則問題則是不能忍的,應曉之以理,分辨是非。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08】

每聞善事心先喜;

得見奇書手自抄。

這是明代書法家、文學家祝允明的書齋聯。

大禹聞善言則拜,作者聞善事則喜,足見作者有“見善思齊”之志;見到奇書,即不辭勞苦,親手抄寫,足見作者學習刻苦。

明初有一代文宗之譽的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曾談到他嗜學抄書的情景:“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此聯同樣表現了作者修身治學的良好心態和進取精神。重視好的見聞,培養自己健康的情感,這是應該有的良好心態。本聯儘管文字平淡,卻是勸人為善和培養高尚情趣的名言。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09】

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

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上聯的“霽”指明朗,霽海,即平靜的海波。下聯的石室是指古代藏圖書檔案的地方;而丹丘,亦作“丹邱”,傳說為神仙居住之地。聯語意思是說內心沒有物慾,他的胸懷就如秋天的碧空和浩瀚的大海那樣寬廣明朗;閒居無事有琴書作伴消遣,生活就像神仙一般逍遙自在。

下面一副對聯,同樣是勸誡人們寡嗜慾、薄名利,要志趣曠達、物我和諧一體:名利縈牽,山水皆歸自濁;志趣曠達,市朝亦覺幽清。

此聯選自清代申居鄖《西巖贅語》。上聯是說,人如果被名利纏繞牽扯,即使青山綠水也會感到臭濁。下聯是說心胸開朗、豁達,志趣廣泛,即便是處於爭名逐利的場所也覺得清幽。這裡的市朝,指爭名逐利之所。《戰國策》中有云:“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10】

非關因果方為善;

不計科名始讀書。

此聯由清代梁章鉅之父資政公(梁贊圖)所書。人們常說“善有善報”,說明有些人為善是希望有所“報”的,而此聯作者卻強調為善應不計因果之報,而應該是出於善念不圖報償的自覺舉動。

同樣,古代讀書人多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而此聯則強調“不計科名始讀書”。可見作者修養身心已擺脫流俗,達到一種較高的境界。《楹聯叢話》編者梁章鉅指出:此“乃自修要旨也。終身用之不盡矣。”

還有內容相同的對聯:

不關果報方行善;

豈為功名始讀書。

讀書縱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行善不期獲報;

自然夢穩心安。

11副修身對聯:靜則生明養心有主,溫而能斷臨事無疑

【11】

眼裡有餘閒登山臨水觴詠;

身外無長物布衣素食琴書。

這是清代書法家、官至鳳陽知府的楊沂孫自題居室聯。

上聯說眼裡有餘閒,即“餘暇”之時。在聯作者看來,餘閒之時應用來做什麼呢?或“登山”遠眺,或“臨水”暢懷,或與益友飲酒賦詩,到野外山水之間尋求精神上的消遣,以擴大視野,陶冶情操。這裡的“觴詠”,語本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宋代范成大《觀禊帖有感》:“蘭亭一觴詠,感慨乃如許。”後以“觴詠”謂飲酒賦詩之意。清作家張潮曾言:“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這一段精彩論述有助於我們理解上聯所抒發的休閒觀。

下聯說身外無長物,沒有多的奢華的東西,僅有粗布衣服、素淡飲食和琴書而己,表明他生活簡樸。這裡的“琴書”,指琴和書籍,多為文人雅士清高生涯常伴之物。漢代劉歆《遂初賦》:“玩琴書以條暢兮,考性命之變態。”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琴詩自樂……怡志養神。”“彈琴詠詩,聊以忘憂。”

下聯顯現了聯作者自甘淡泊,自得其樂的高雅志趣和風格。

聯語上、下聯末句,各連續並列三個片語——登山、臨水、觴詠;布衣、素食、琴書。既反映了用“列品”方式組句的藝術,讀來韻味充盈,使讀者有想象空間,也給人們以無限啟迪。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