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留給我們哪些翻譯經驗?

楊絳先生的外語造詣極高。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曾經翻譯過多部著名的作品,除了翻譯西班牙語的《唐吉坷德》外,楊絳先生還翻譯了《吉爾·布拉斯》(法國文學名著)、《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等等著名作品。

英語和法語流利的楊絳在中國翻譯界有著一定的建樹。除了英法兩國語言,楊絳翻譯《唐吉坷德》(西班牙語-中文)是至今最受熱捧的版本。

楊絳先生留給我們哪些翻譯經驗?

楊絳先生曾在2002年寫過一篇文章《翻譯的技巧》,其中楊絳先生總結的幾個翻譯技巧值得我們後輩借鑑:

翻譯包括以下幾道工序。

01

以句為單位,譯妥每一句

翻譯總挨著原文的一句一句翻,但原文一句,不一定是譯文的一句。

原文冗長的複句,可以包含主句、分句、形容片語、副片語等等。按漢文語法,一個句子裡容納不下許多分句和片語。如果必定要按原著一句還它一句,就達不出原文的意義;所以斷句是免不了的。

可是如果斷句不當,或斷成的一句句排列次序不當,譯文還是達不出原文的意義。怎樣斷句,怎麼組合(即排列)斷成的一句句,沒有一定的規律,不過還是有個方法,也有個原則。

方法是分清這一句裡的主句、分句、以及各種片語;並認明以上各部分的從屬關係。在這個基礎上,把原句斷成幾句,重新組合。不論原句多麼曲折繁複,讀懂了,總分得清。好比九連環,一環扣一環,可是能套上就能解開。

原則是突出主句,並襯托出各部分之間的從屬關係。主句沒有固定的位置,可在前,可在後,可在中間,甚至也可切斷。從屬的各分句、各片語都要安放在合適的位置,使這一組重新組合的斷句,讀起來和原文的那一句是同一個意思,也是同樣的說法。在組合這些斷句的工序裡,不能有所遺漏,也不能增添,好比拼七巧板,原是正方形,可改成長方形,但重拼時不能減少一塊或增添一塊板。

02

把原文的一句句連綴成章

譯文是按原文一句挨一句翻的,成章好像算不上一道工序。因為原句分斷後,這組短句在翻譯得過程裡,已經力求上下連貫,前後呼應,並傳出原句的語氣聲調。

可是句內各部分的次序已有顛倒,譯者連綴成章的不是原文的一句句,而是原文句子裡或前或後或中間的部分。因此連綴成章不僅要注意重新組合的短句是否連貫,還需注意上一段和下一段是否連貫,每一主句的意義是否明顯等等。

尤需注意的是原文第一句裡的短句,不能混入原文第二句;原文第二句內的短句,不能混入原文第一句。原文的每一句是一個單位,和上句下句嚴格圈斷。因為鄰近的短句如果相混,會走失原文的語氣和語意。通讀全部譯文時,必須對照原文。如果文理不順,只能在原文每一句的內部作文字上的調正和妥洽。

楊絳先生留給我們哪些翻譯經驗?

03

洗練全文

把譯成的句子連起來,即使句句通順,有時也難免重疊呆滯的毛病。如果原文並不重疊呆滯,那就是連綴笨拙的緣故了。

西文語法和漢文語法繁簡各有不同。例如西文常用關係代詞,漢文不用關係代詞,但另有方法免去代詞。西文語法,常用“因為”、“所以”來表達因果關係。漢文只需把句子一倒,因果關係就很分明。

04

選擇最適當的字

翻譯同一語系的文字,常有危險誤用字面相同而意義不同的字,所謂“靠不住的朋友”(Les faux amis)。英國某首相夫人告訴一位法國朋友:“我丈夫帶了好多檔案開內閣會議去了。”可是她的法文卻說成:“我丈夫帶了好多手紙上廁所去了。”英文和法文的“小房間”(cabinet)字面相同而所指不同,是不可靠的朋友;而“紙”由上下文的聯絡,產生了不同的解釋。在西文文字和漢文之間沒有這種危險。

可是同一語系的文字相近,找到對當的字比較容易。漢語和西方語系的文字相去很遠,而漢文的詞彙又非常豐富,如果譯者不能掌握,那些文字只陌生地躲在遠處,不聽使喚。譯者雖然瞭解原文的意義,表達原意所需要的文字不能招之即來,就格格不吐,說不成話。

英漢、法漢、西漢語等字典裡的漢語詮釋,當然可以幫忙,不過上下文不同,用字也就不同,有時字典上的字也並不適用。

所以譯者需儲有大量詞彙:通俗的、典雅的、說理的、敘述的、形容的等等,供他隨意運用。譯者如果詞彙貧乏,即使精通西方語文,也不能把原文的意思,如原作那樣表達出來。

選字有許多特殊的困難。

一個概念的名字概括許多意思,而一般人對這個概念並沒有明確的認識。為一個概念定名就很困難,嚴復《天演論》譯例所謂“一名之立,旬月踟躕”。便是定下名目,附上原文,往往還需加註說明。

沒有等同事物的字,三國時釋之謙翻譯佛經時所謂“名物不同”,壓根兒無法翻譯。

有的譯者採用音譯,附上原文,加註說明。這就等於不翻譯,只加註解釋。

有的採用相似的字而加註說明。雙關語很難音義兼顧。便是挖空心思,也只靠偶然巧合,還不免帶幾分勉強。一般只能顧全更重要的一頭。

翻專門術語,需瞭解那門專業所指的意思,不能按字面敷衍,儘管翻譯的不是講那門專業的著作而只在小說裡偶爾提到。

有特殊解釋的字,只能參考各專家的註釋。以上所舉的種種特殊困難,各有特殊的解決法;譯者最不易排程的,確實普通文字。

我詞彙貧乏,恰當的字往往不能一想就來,需一換再換,才找到比較恰當的。

楊絳先生留給我們哪些翻譯經驗?

05

註釋

譯者少不了為本國讀者做註解,原版編者的註釋對譯者有用,對閱讀譯本的讀者未必同樣合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風土習慣各有不同,譯者需為本國讀者著想,為他們做注。

試舉一例。《小癩子》裡的小癩子自稱“託美思河上的小癩子”。他說只因為他是在託美思河上的磨房裡出生的,所以他名正言順地是託美思河上的小癩子。“河上”的“上”字,原文是“en”,只能譯“河上”或“河中”、“河裡”,不能譯作“河邊”。可是一個人怎能在河上或河裡出生呢?除非在船上。這裡就需要註解了。從前西班牙的磨房借用水力推磨,磨房浮系在水上的激流中(參看《唐吉訶德》第二部第二十九章),磨房浮在水上。

我翻譯的《吉爾。布拉斯》裡,有醫家相爭一節,我曾因為做這一個注,讀了整整一小本古醫書。我得明白他們相爭的道理,才能用上適當的語言。

又如原文裡兄弟、姊妹、叔、伯、舅、姨、甥、侄等名稱,不像我國各有分別,而譯文裡有時不變含糊,這倒不必用註解,可是也得費工夫查究分辨。讀者往往看不到譯者這些方面下的功夫。不過花了功夫,增添常識,也是譯者的意外收穫。

06

其他

有些漢語常用的四字句如“風和日暖”、“理直氣壯”等。這類詞兒因為用熟了,多少帶些固定性,應用的時候就得小心。

因為翻譯西方文字的時候,往往只有一半適用,另一半改掉又不合適,用商也不合適。

例如我的譯文曾用“和風朗日”,而原文只有空氣,沒有風,因此改為“天氣晴和”。又例如我國常用語是“理直氣壯”,而原文卻是“理直義正”。我用了這四字又嫌生硬,改為“合乎正義公道。”

由此聯想到成語的翻譯。漢文和西方成語如果只有半句相似,當然不能移用;即使意義完全相同,表達的方式不同也不該移用。因為成語帶有本土風味。保持不同的說法,可以保持異國情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