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遊草堂:遊客在細細春雨中祭拜杜甫

壬寅新年的成都杜甫草堂,一年一度的“人日遊草堂”祭拜杜甫活動在工部祠舉行。自1992年杜甫草堂博物館恢復“人日遊草堂”活動後,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三十屆,現已成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人日遊草堂:遊客在細細春雨中祭拜杜甫

今(7)日,在杜甫草堂北門外,細細春雨中,三五成群的遊客在“人日遊草堂”的裝置前拍照留念,遊客楊女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每年初七我們幾個好姐妹都會約在草堂遊玩,來一趟才有過年的感覺。”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內,紅梅、白梅等梅花爭先開放,展現出一副春意盎然的春景,不少市民來到館內賞梅祈福、看展遊園,歡度新春佳節。

杜甫草堂在工部祠陳放文房四寶、佈置簡潔的祭拜活動現場,以莊重、簡潔、詩意的形式表達對詩聖杜甫的崇敬,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人日遊草堂:遊客在細細春雨中祭拜杜甫

今年76歲的彭阿姨和老伴手拿紅梅,走進工部祠,鞠躬之後把梅花放在祭拜臺上,“只要在成都過年,初七這一天我們都要來杜甫草堂祭拜杜甫,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

何謂人日?傳說女媧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晉人董勳《答問禮俗說》雲:“正月初一是雞,初二是狗,初三是豬,初四為羊,初五為牛,初六為馬,七日為人。”

人日遊草堂:遊客在細細春雨中祭拜杜甫

至宋以來,每年文人墨客紛紛來到草堂祭拜詩聖杜甫。明清時期,這一祭拜活動流傳更廣。據史料記載,明初蜀王朱椿就開祭祀杜甫之先河。又據文獻《修杜少陵草堂以陸放翁配饗記》所載,“以涓吉日,以中牢祀先生(杜甫)。”中牢即豬羊二牲,反映當時祭祀杜甫是以豬羊二牲之中牢進行祭禮,可見祭禮極為隆重,說明了祭祀杜甫的活動由來已久。

人日遊草堂:遊客在細細春雨中祭拜杜甫

至清代,人日祭杜已成為成都的一大風俗。溯其淵源,還要從杜甫與高適的友誼說起。杜甫流寓成都時,高適任蜀州刺史,經常資助杜甫。公元761年,高適在人日那天題詩《人日寄杜二拾遺》寄贈杜甫,表達對朋友的思念。公元770年,飄泊於湖湘的杜甫重讀高適這首詩,當時高適已亡故,睹物傷情,遂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以寄託哀思。從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傳為詩壇佳話。清咸豐年間,時任四川學政的何紹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於初七人日這天在草堂題就“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對聯。此聯一出,文人墨客競相效仿,於每年人日雲集草堂,揮毫吟詩,憑弔詩聖,成為成都人的一項重要文化生活。

紅星新聞記者 曾琦 編輯 蔣慶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