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今夜,你還是一個人嗎?每逢元宵節,總可以聽到看到類似這樣的問題,彷彿每到這個時候自己就不再是智人,而變成了狼人。不過話說回來,和本以乞巧、祈子為主要節俗卻揹負“中國情人節”之名的七夕相比,元宵節倒還真是適合

男女遊玩、勾搭、點火

,哦不,是

點燈

的大好節日。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福州元宵燈會。丨Jack Parkinson/Flickr。com

其實早在元宵節起源的數百年前,古人就覺得在

正月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得做些特別的事情

比如在漢代,這特別的事情是做藥丸。而到了晉代,這一天的風俗則變成了組團登高。南北朝時期南朝蕭梁的宗懍[lǐn]所著《荊楚歲時記》的注引用晉人陸翽[huì]的《鄴[yè]中記》記載:“

正月十五有登高之會”

。這條風俗流傳到了隋唐時期。

再後來,舊俗被瓦解了,另一項活動席捲了全國,讓餘者紛紛讓路,那就是——元宵燈會。

最早的元宵節俗竟然是……

元宵燈會在從前有多火?用現在的話說大概是

火到大V去不成就遺憾到要發微博出氣

。有一年,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沒能參加長安城中的元宵燈會,鬱悶地寫下了一首題為《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的詩: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中將“

賽紫姑

”作為了沒有燈會的小地方元宵節俗的代表。此處的“賽”就是祭神的意思。這種被李商隱嫌棄的賽紫姑風俗大概產生於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的注引用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人東陽無疑(對,這人就叫“東陽無疑”)所著《齊諧記》曰:“正月半……州里風俗,

是日祀門戶

。”這的“祀門戶”就是祭祀紫姑了。《荊楚歲時記》也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祀門戶。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

這位叫“紫姑”的神仙地位非常特別——

她是中國民間神話中的“廁神”。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所以比較復古的元宵節過法是:在廁所喃喃自語“紫姑啊我今年開題能過嗎論文能發嗎有物件嗎會升職嗎……”

關於這廁神的傳說,歷史上有許多版本,這裡挑後世影響較大的說法簡單說說。按《荊楚歲時記》的注引南朝劉宋劉敬叔所著《異苑》的說法,這“廁神”原本也是凡人:“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雲:‘

子胥不在(雲是其婿),曹夫人已行(雲是其婦),小姑可出!’

於廁邊或豬欄邊迎之,提之覺重,是神來也。”這裡說紫姑本來是一個妾,因為受到這一家中的正房夫人的妒忌,在正月十五這天被活活氣死了。後來,人們在正月十五這天到廁所邊、豬欄邊這些她生前工作過的地方去迎神,喊

“你丈夫走啦,你家正房夫人也走啦,你可以出來了!”

如果感到到自己迎神的東西變重了,那就是廁神紫姑出來了——她可以保佑家庭富足,特別是養蠶順利。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表現元宵請紫姑場景的畫作。丨kids21。cn

紫姑的故事在後世不斷流傳,也被附會了許多新的元素。比如北宋大文豪蘇軾就曾在《子姑神記》中假借紫姑(也就是“子姑”)的扶乩之辭,以紫姑自己的口吻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妾,壽陽人也,姓何氏,名媚,字麗卿。自幼知讀書屬文,為伶人婦。唐垂拱中,壽陽刺史害妾夫,納妾為侍妾,而其妻妒悍甚,見殺於廁。妾雖死不敢訴也,而天使見之,為直其冤,且使有所職於人間。蓋世所謂子姑神者,其類甚眾,然未有如妾之卓然者也。”這裡把紫姑說成唐朝人,說她真名叫何媚,嫁了個戲劇演員,結果有個“壽陽刺史”(壽陽只有縣令,這裡大概是蘇軾故意做了個小說化標誌)殺了她的丈夫,霸佔她作妾。這刺史的正房夫人為此吃醋,在廁所裡殺死了她。於是上天的使者決定為她伸冤,並賞了她一份當廁神的工作。

當渣男而死可以當灶神,受欺負而死可以當廁神,

凡人封神的渠道還真是多種多樣

。不過話說回來,蘇軾的這篇文章也體現了古代賽紫姑時扶乩問卜的習俗。直到現代,還有一些地區保留著與紫姑祭祀有關的傳統。

起源成謎的元宵燈會

這正月十五到廁所邊迎神的風俗,到了隋代或稍前變了風格——那時的正月十五,突然形成了

燈會、狂歡、約約約

的節俗。

對於元宵燈會產生的原因,學術界至今尚未有定論。傳統上有過兩種非常有影響力的觀點,

一種認為元宵燈會來自古代的太一祭祀。

“太一”即“太乙”,是中國古老傳說中想象的主神的名字。這個說法到近代還是學術主流認識。不過,按傳世本《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第二》中的說法,祭祀太一的時間在“正月上辛”,也就是正月第一個辛日,不可能是正月十五。再者,太一祭祀一直是皇家的官方祭祀,從未流於民間,而且祭祀的形式和內容都與元宵燈會差別很大。因此,要想說它是元宵燈會的來源,還需要很多證據。

另一種說法認為元宵燈會來自佛教。

唐朝的唐道世所編《法苑珠林》卷五十五《破邪篇第六十二》引用《漢法本內傳》講了個故事,說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時,道士們以佛教不是本土文化為理由否定佛教,要求在正月十五展開“佛道大賽”,看誰的神仙更靈。結果到了這一天,佛教那邊各種顯靈,看得包括一些重要官員和620個道士在內的數千人心服口服,同日皈依佛教。

可這故事並不見於任何非佛教類史書,其中談到的重要官員在史書中根本不存在,就連時間也很奇怪

——漢明帝時期,道教尚處在萌芽階段,講什麼戰勝了漢明帝時期的道士,就像講遇到了“18世紀的網際網路網民”一樣詭異。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這種說法是佛教徒為了吸收信徒而編造的故事。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宋刻十行本《史記》書影。

近年來,又有學者主張元宵燈節來自北齊的百戲之會。由於百戲之會與元宵節的節俗非常相似,這種觀點看起來可信度更高一些。不過,由於隋代以前百戲之會舉行的具體時間尚不得而知,這種觀點要想成為定論,也還需要更多證據。

光隨九華出,人約黃昏後:

元宵燈會做什麼?

元宵燈會的來源說不確切,但內容還是比較清楚的。《隋書》卷六十二《柳彧[yù]傳》記載當時“

近代以來,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戲,遞相誇競,至於糜費財力。

”“角[jué]抵”本義指摔跤,在文獻中經常被用來泛指各種競技表演、雜技、馬戲、魔術等“百戲”演出。這裡說這種集會產生於“近代以來”,可見隋初時這些風俗的歷史應該還不算很久遠。

當時的朝臣柳彧對這些活動很不高興,《柳彧[yù]傳》引他的抱怨說:“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

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

。……廣幕陵雲,袨服靚妝,車馬填噎。餚醑肆陳,絲竹繁會,竭貲破產,竟此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這四個字四個字的,講的是元宵節那天夜裡熱鬧非凡的狂歡活動:

有鑼鼓奏樂,有百戲演出,有的人頭戴獸面搞藝術,有的男人穿上女裝玩Cosplay,琳琅滿目的商品激發著遊客們剁剁剁的衝動,亮如白晝的火把嚇不退有情人約約約的激情……

從這滿滿畫面感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這裡所講的元宵節,已經與近代的元宵節非常接近了。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熙熙攘攘的元宵燈會丨站酷海洛

在柳彧的要求下,隋文帝楊堅曾一度對元宵狂歡加以干預。但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這種狂歡卻得到了變本加厲的推崇。隋煬帝花費了大量金錢,召集數萬名歌舞、雜技等方面的藝人,在正月十五日前後通宵演出。

到了唐代,正月十五日已經成為了民間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宋人謝維新《事類備要》前集卷十五《節序門》引用《雍洛靈異小錄》描述了正月十五的熱鬧景象:“唐朝正月十五夜,許三夜夜行,其寺觀街巷,燈明若畫,山棚高百餘尺。神龍以後,復加嚴飭,士女無不夜遊,車馬塞路,

有足不躡地浮行數十步者。

中國古代一般都施行宵禁制度,晚上一般人不許出門。但這裡說,

唐朝的元宵節會開放三天宵禁,滿城都點亮燈火,節日的綵棚能有一百多尺高

。到了神龍年間以後,全國的人都參加進了這項活動之中,車馬堵塞了道路,有的人可以腳不沾地被擠著走出數十步以外。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如果你春節去趕過廟會或者不幸在十一逛過故宮的話……似乎“足不沾地被擠出好遠”並不是什麼美好的體驗。

不僅官方許可了民間對元宵節的慶祝,就連皇帝本人,有時也會親自參與。《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記載,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丙寅上元夜,

帝與皇后微行觀燈

”。兩口子隱藏身份,秘密出行。同卷又記李顯的弟弟,唐睿宗李旦“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門觀燈,出內人連袂踏歌,縱百僚觀之,一夜方罷。”——皇上不僅要欣賞燈火,還要派出宮女(即“內人”)們唱歌給群臣聽。宋人吳自牧《夢梁錄》卷一記載:“上御宣德樓觀燈,有牌曰‘宣和與民同樂’。萬姓觀瞻,皆稱:‘萬歲!’” 可見這種

皇帝親自檢閱元宵燈會

的風俗,在唐後還時有存在。

在缺少娛樂的古代,滿城燈會、百戲的熱鬧是非常難得的。在元宵節這一天,

平時難得有機會出門的女性也有了逛街的理由

。在古代,這種與陌生異性們摩肩接踵歡度佳節的日子非常難得,許多人便趁機完成勾搭大業。前引《隋書》中柳彧的說法,就抱怨這一天“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內外共觀,曾不相避……男女混雜……穢行因此而生”,

可見這個節日從一開始,就有“約約約”的傳統。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明《上元燈綵圖》。

再後來,社會上又產生了“

走百病

”的說法,說這元宵節出門走走可以預防或治療諸多疾病,好處大大的。明代陳洪謨《(嘉靖)常德府志》卷一《地裡志》記載元宵節這一天“婦女相邀,成隊宵行,名曰‘走百病’。”婦女們走百病,男人們自然也加入,有了“走百病”的由頭,約會更方便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後”這些著名的勾搭名句,也因元宵而千古流傳。

吃元宵,猜燈謎?

那都是後起節俗

在哪哪都是人的今天,

很少有人會把燈會的熙攘看作有吸引力的亮點了

。古籍中那種腳不沾地就能被擠著走的誇張,現在坐個早晚高峰地鐵就能體會到。相較之下,

吃元宵和猜燈謎,成了最受今人認可的元宵活動

說到這作為食物的元宵,最初的名字大概是“湯糰”。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三記載的“沿街叫賣小兒諸般食件”中,就有一種叫“湯糰”的食品——它很可能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元宵。在早期,湯糰是一種日常的零食,與元宵節沒有直接的關係。《警世通言》第六卷《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中就記載有一種“湯糰鋪”,是人們日常吃飯的地方。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是哪個呢……

湯糰與元宵節掛鉤,大概發生在明代。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卷二十中《飲食好尚紀略》篇記載,“自初九日之後,即有軟燈市,買燈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這湯糰、湯圓和元宵本來是同一種節令食物的名稱,南方多稱“湯圓”,北方多稱“元宵”,

只是一種方言上的差別

。但後來,南北方湯圓

在做法也出現了地域性差異

,現在,有一些人覺得元宵和湯圓指的是兩種不同的食物了。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明兼善堂本《警世通言》書影。

燈謎的雛形產生於宋代。南宋學者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記載元宵節這一天:“又有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此處的“戲弄”是不含感性色彩的招人來做遊戲的意思,而“藏頭”、“隱語”很可能就是謎語。

比起單純的看花燈,猜謎語互動性、娛樂性強,又可以供人秀優越

,最終便從各式燈籠素材中脫穎而出,獨立形成了元宵節的核心節俗。

2月14算個屁?今晚,才是咱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明代陳洪謨《(嘉靖)常德府志》卷一《地裡志》記載中:“剪紙為燈,糊以竹格,餙以五彩,有繡球、走馬、蓮花諸類,雖無閩浙刻絲剪絹等項,亦頗精巧,好事者作成燈謎,夜則相聚以猜,名曰‘打鼓燈’。”由此看來,猜燈謎這種好玩的時令遊戲得以流傳,還得感謝這些“好事者”們。

一個AI

“——可我還是想吃湯圓。”

廢話,你又約不到人,又猜不出謎,不吃湯圓還能幹什麼?

作者:清潔工

編輯:Calo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