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來比去,還是內道外儒最為實用,但不是南懷瑾的理解

比來比去,還是內道外儒最為實用,但不是南懷瑾的理解

作者:張松法

內道外儒,就是人們常說的“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但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則又有多種說法。

百度了一下“內用黃老,外示儒術”這八個字,看到跳出來的內容,有很多是南懷瑾先生的講述。

對於南懷瑾先生,且不說他的佛學修為究竟如何,也不說他的學術有多少爭議,僅從傳播和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來說,南懷瑾先生的貢獻是巨大的,至少稱得上是一個文化名人。

南懷瑾先生在《老子他說》中是這樣講述“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建立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南懷瑾認為,“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就是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老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宣傳的,是孔孟的儒家文化。

那麼,什麼是黃老的道家思想呢?南懷瑾又說:

那麼所謂黃老之學的道家學術,它的內容又如何?當然,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道德經》)一書,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統,有最具體的敘述。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楚正確的,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的,則是莊子。

比來比去,還是內道外儒最為實用,但不是南懷瑾的理解

南懷瑾認為,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而解釋《老子》最正確透徹的是《莊子》。

那麼,《莊子》是如何來解釋《老子》的呢?南懷瑾又說:

莊周所著《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南華經》。其中所論辯的道理,在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對歷史人物的建功立業乃至對個人修養——修道、養氣,以及立身、處世等等,都有大用處。這不只是指《莊子》的內七篇而已,事實上,幾千年來,歷代所偷偷運用莊子的學術,都取《外篇》和《雜篇》中的精華。因此,真正把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發揮得光輝燦爛的,亦就是道家的老莊之學,尤其是《莊子》的《外篇》與《雜篇》部分最多,這是研究老子之前,也必須瞭解的一項事實。

南懷瑾認為,真正發揚老子思想的,還不是《莊子》的《內篇》,而是《外篇》和《雜篇》。

那麼,《莊子》的《外篇》和《雜篇》,又有些什麼精華呢?南老先生卻沒有繼續講下去,而開始講《老子》的作用以及歷史故事去了。

對於上面這個問題,南懷瑾在《孟子與離婁》一書中,又作了以下解答:

歷史上有名的漢唐政治,真正的內容並不是儒家的路線,尤其是漢朝的政治,是走道家的路線,“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表面上是儒家的路線,實際上這兩句話還是欺人之談;真正漢唐的政治啊,用的是雜家霸術,外表摻合了儒家的仁義、道家的道德,是個綜合性的。所以假使我們研究自己的歷史,不懂這個關鍵,不懂這個竅門,那就被歷史騙住了,是書沒有讀通。

比來比去,還是內道外儒最為實用,但不是南懷瑾的理解

南懷瑾又認為,原來漢唐還不是真正的“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所謂的“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也不過是騙人的。真正用的是雜家的霸術,只不過對外打著儒家道家的幌子。

綜合以上南懷瑾的講述,就可以整理出這樣一條脈絡:

“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就是對外標榜宣傳的是儒家文化,內在用的是黃老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代表是《老子》,解釋《老子》最正確的是《莊子》,《莊子》的精華是《外篇》和《雜篇》,而《外篇》和《雜篇》即就是雜家的霸術。

如果把南懷瑾的意思連貫起來,就是每一個朝代,在鼎盛的時候,用的都是雜家的霸術。而且,自漢、唐至明、清,在建立時期,都是如此。

也就是說,“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其實就是雜家的霸術。

而且,“不懂這個關鍵,不懂這個竅門,那就被歷史騙住了,是書沒有讀通。”

按照南懷瑾的講述,什麼老子、孔子、莊子、什麼子,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真正有用的,真正值得大家研究的,是雜家的霸術!

得到這樣的推理結果,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根據南懷瑾的邏輯推理,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南懷瑾沒有把道家文化,當成是一門智慧之學,而是當成了具體的方法。

我們再來看南懷瑾先生,對中華傳統文化作的一個比方,這個比方也曾被廣泛引用。南懷瑾是這樣說的:

儒家是糧店;佛家是百貨公司;而道家是藥店。如果沒有了糧店,我們就要沒飯吃;如果沒有百貨公司,我們就會生活不便;但如果我們不生病,我們可能不會主動邁進藥店。只是人一生哪能沒有個頭痛腦熱的時候。只要人一不舒服,那就非自動自發地進藥店不可了。

比來比去,還是內道外儒最為實用,但不是南懷瑾的理解

很顯然,南懷瑾是把道家文化當成了能夠醫治社會疾病的藥方,把智慧之學當成了方法,當成了一種能夠糾偏救急的具體方法。

那麼,在南懷瑾的理解中,道家的方法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南懷瑾在《禪宗與道家》一書中又說:

在中國歷史上,漢代有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雖說是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為政治的方針,但除了文帝的節儉與省減肉刑等近於道德仁義的作風以外,仍然沒有真正採用道家清靜無為的德化,而且,在骨子裡,實在也是用的縱橫家一類的權謀,為人誤解,號稱他為道家的學術思想而已。過去歷史上所謂:“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政治形態,也多是不外此例,不必多講。

南懷瑾認為,即使文、景之治,“仍然沒有真正採用道家清靜無為的德化”。原來南懷瑾所理解的道家文化,就是一種依靠統治者自身的清靜無為,以統治者自身的修養品德為榜樣,來感化別人感化社會,讓整個社會都達到清靜無為,似乎南懷瑾就是這樣來理解《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的。

除了南懷瑾,還有不少人,也把道家文化理解為一種方法。

有人認為,人富貴了應該謙虛退讓,韜光養晦,否則自招禍患。人在功成以後,要急流勇退,才和於自然的道理。

這也是把謙虛退讓、韜光養晦、急流勇退,都當成了具體的方法。

比來比去,還是內道外儒最為實用,但不是南懷瑾的理解

也有人對於《老子》恬淡無為是這樣認為的:這種恬淡無為的德行反映在治國領域,就是任賢使能,循名責實,進而實現無為而治。

顯然,他也是把道家文化的恬淡無為,理解為“任賢使能,循名責實”這些具體的方法。

而我們認為,且始終認為,道家文化並不是具體的方法,而是一門智慧之學,只要有了智慧,就可以想要什麼方法就能想出什麼方法,道家文化就是一門能夠產生方法的方法。

道家所說的恬淡、無為、上德若谷、知足、生而不有、大國以下小國、柔弱、不爭等等,並不是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到這樣,老子是要我們透過恬淡、無為、上德若谷、柔弱不爭等修養,來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而無我的境界就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自動想出最恰當適宜的方法來應對一切。

確切的說,道家文化本身並不是什麼實用的方法。但是,道家透過清靜無為的修養,就能自動的產生想要的方法。

非常遺憾的是,南懷瑾先生對於在清靜無為的境界中,能夠自動產生方法這一點,恐怕是真沒有這樣的體會。南懷瑾也曾經說過:

孟子自己作一個小結論:“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是一個大原則,孟子在這裡點題,這是中國政治哲學最重要的中心。一個人,一件事,尤其是政治,光有善心,沒有辦法從事政治;光是仁慈,沒有辦法管理人,沒有辦法替眾人服務。就等於佛家的一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還有兩句相反的話,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有時生出禍害來了;有時候將就一下,給他一個方便,結果就出下流。所以專門一味只講仁慈,沒有方法,這個仁慈是沒有用的,“徒善不足以為政”,這是不行的,尤其是從事政治。

比來比去,還是內道外儒最為實用,但不是南懷瑾的理解

如果南懷瑾先生有過這樣的體會,則肯定就會這樣說,仁慈的善心,或者說慈悲,就能讓人進入一種無我的境界,或者說定境,在境界中,就能夠自動產生出種種的方法,有了這些方法,就能夠替眾人服務了。南懷瑾先生當然知道,“只講仁慈,沒有方法,這個仁慈是沒有用的”。但是,方法就是透過仁慈而進入無我的境界,在無我的境界上就可以得到的呀!

南懷瑾先生自己,對此都沒什麼體會,對於南懷瑾的學生來說,更不用說了。

南懷瑾曾經這樣說起過他的學生們:

我們這裡同學好人特別多,善人特別多,學佛念《金剛經》,都學成善男子、善女人了。不過,善歸善,不能做事,要做事的時候,是非善惡不能混淆,不能馬虎,徒善就不足以為政,所以要有規矩,要有方法。

言下之意就是,你們這些同學,能夠憑著仁慈善心而進入境界,但還沒有在境界上得到方法。

這真是不應該發生的事啊!因為南懷瑾先生不止一次的說過,說阿羅漢定在空的境界中,不敢起用,不敢空中起有,就好比挑擔子只顧著一頭,所以嚴格來說還是個凡夫。按照這個說法,南懷瑾先生應該對於境界上起用是得心應手的事情。所以,這一點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體現“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代表人物,就是諸葛亮,南懷瑾也曾經說諸葛亮是披著儒家外衣的道家人物,他的立身處事,完全是儒家的態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恰如其分。而他的內心,則是不折不扣的道家修養,諸葛亮《誡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完全可以從這些內容中,確認諸葛亮的道家修養境界,已經達到了很深的程度,而在境界上起用的無中生有功夫,也已經非常的厲害,難怪諸葛亮會成為智慧的化身。

這才是真正的“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才是真正的內道外儒,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智慧之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