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是真矯情,還是真可憐?

本文音訊:黛玉葬花是真矯情,還是真可憐?

黛玉葬花,在曹雪芹筆下,是千古絕唱的悲劇美,更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一見的悲劇藝術,然而時過境遷,在如今的不少讀者眼中,似乎又有了不同的解讀。

有人認為黛玉葬花太矯情了,不就是父母亡故了住在外祖母家嗎?至於那麼傷春悲秋,哭哭啼啼地去葬花嗎?黛玉怎麼說也還是生活在富貴之門,衣食無憂,姥姥又疼愛她,這要是窮人家的孩子,還不得哭死啊。

這麼說的話,黛玉葬花真的是矯情嗎?當然不是,黛玉葬花不僅不矯情,還很可憐,是讀之令人同情乃至落淚的,因為曹雪芹藉此,不僅揭示了黛玉的悽苦命運,更揭露了生命的真諦。

黛玉為什麼會葬花?難道真的像有些讀者所認為的,只是一種行為藝術,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甚至還有人認為這就是小說,是作者曹雪芹的意淫,生活中誰沒事會去葬花?

黛玉葬花是真矯情,還是真可憐?

首先,黛玉葬花,是在父母雙亡之後,原本一家四口,弟弟和父母都相繼亡故,反而是她這個體弱多病之人卻還孤零零地存活於世,這怎能不令人心傷?

如果有親叔伯兄弟相扶持照應,也許黛玉不會如此悲傷,但偏偏她就如寫《陳情表》的李密一般,“伶仃孤苦,至於成立。”“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更何況,黛玉在葬花之前,因為敲寶玉的門不開,卻又分明看到寶釵從怡紅院走出,這怎能不讓她憂傷難過呢?她唯一寄予深情之人,身邊卻總是姐姐妹妹不斷,這更讓她沒了安全感,有了寄人籬下之悲。

有人說,黛玉不是外祖母疼著嗎?不是寶玉寵著嗎?即便寄居賈府,也是要什麼有什麼,份份兒都算在頭等裡,還偏做出葬花這樣的舉動,甚至說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樣的話來,這不是明擺著打賈母的臉嗎?

當然不是。我們不能用現在的審美去評判三百多年前的書中人物的行為,從而得出這個人或矯情或有心機,或冷漠或圓滑這樣的結論來。

黛玉葬花是真矯情,還是真可憐?

作者曹雪芹寫紅樓,不可能跳出那個時代來寫,他筆下的人物自然也不可能跳出那個時代,我們去鑑賞文學形象,自然也不能用當今之眼光去看去評。說黛玉葬花矯情甚至說是行為藝術的,顯然並沒有讀懂紅樓。

而熟讀紅樓也會發現,黛玉葬花根本不是什麼矯情,更不是什麼所謂的行為藝術,在曹公筆下,這件事發生在林黛玉身上,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才貌兼備,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葬花舉動太正常了。

想象一下:一個寄人籬下的千金小姐,體弱多病,父母雙亡,常年囿於閨閣之中,無父母兄弟扶持,無人噓寒問暖,她能寄情之物,除了詩詞文學,大抵也就是葬花了吧?

而且,黛玉葬花,曹公想要表達的深意,遠不止黛玉一人的命運悲劇,而是對整部紅樓女子命運的伏筆,所以脂硯齋說,埋香冢葬花乃諸豔歸源,《葬花吟》又系諸豔一偈也。

因此,《葬花吟》既是黛玉對自己命運的自比和哀憐,也是曹公藉此對所有紅樓女子命運的嘆息和傷悼,是不得不有者。而葬花吟之所以讓黛玉領銜,不只她是十二釵之首,葬花吟的基調與她傷春悲秋的愁緒十分吻合,非她莫屬。

黛玉葬花是真矯情,還是真可憐?

黛玉以花喻己,曹公以花喻所有紅樓女子。春天百花盛開,競相綻放,爭奇鬥豔,但花無百日紅,春一過便凋殘,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恰如紅樓夢裡的那些薄命女子。

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黛玉葬花這樣的舉動自然是不敢想象的,就像魯迅先生說焦大不會愛上林妹妹,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憂愁。劉姥姥不會去葬花,因為她最著急的是如何讓一家填飽肚子,而林黛玉也不會去為衣食發愁,她最愁的是寄人籬下的孤苦無依,是像落花一樣短暫的青春芳華,是對自己命運捉摸不定的無助和無力。

黛玉葬花,葬的不是花,是她高潔的靈魂。葬的不是行為藝術,是她難以主宰的命運。葬的更不是矯情,是一個孤女寄人籬下無處傾訴的委屈和難以言說的少女心事。

都說少女情懷總是詩。黛玉的葬花吟,與其說她矯情,不如說是一個少女藏在心底最真的深情,這情雖然過於悲了,但它是黛玉真情的最好體現,也是黛玉的精神核心,更是黛玉日日悲愁,眼淚不斷的深層根源。

《葬花吟》裡,不僅有黛玉,也有元春,有晴雯,有芳官,有妙玉,有所有紅樓薄命女子。

作者:夕四少,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