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杭州人都在曬截圖?新一年的手機桌布,都被承包了!

2022年1月20日,今日大寒。

幾乎我們每一個人,

在兒時開蒙階段,都曾背過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後來,我們長大了,漸漸知道,這節氣歌中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它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併為多民族所共享。它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200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專案的擴充套件名錄;

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專案的擴充套件名錄;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儘管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和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在逐漸減弱,但節氣依然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立春時的春捲;春分時的“豎蛋”;清明時的踏青與祭掃;穀雨時的那一杯新茶;立夏要吃烏米飯;大暑要“送大暑船”;立秋要“咬秋”;秋分要“祭月”;冬至要有一碗餃子,因為“冬至大如年”……

人們常說世界日新月異,可總有一些東西會留存下來,在我們的生活裡,看似雲淡風輕卻意義非凡。

一如二十四節氣,一如這座城市裡的風景。

早在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就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當“遺產”遇上“遺產”,當西湖遇上“二十四節氣”,它們碰撞出的其實就是我們在這座城市裡日常而略帶詩意的生活。

於是,在農曆辛丑的這一年裡,我們將節氣與西湖的景觀繪製在一起。

今天,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也繪出了這一整套海報的最後一張——大寒。

今天杭州人都在曬截圖?新一年的手機桌布,都被承包了!

春花秋月,夏蟬冬雪,我們又將度過一歲。好在我們依然陪在彼此身邊,這便是人間最好的時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