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為什麼說《道德經》不能淺讀,不然會變成陰謀家?

《道德經》是中華的千古名著,它的篇幅不長,不算標點符號只有5000多字,甚至比不上一篇網文的長度。但它的內容高度凝練,包含著深邃的思想,短短的篇幅,讓人們悟出了幾百萬字也說不完的東西,這就是《道德經》的魅力所在。

在《文學回憶錄》一書中,著名作家木心說,世界上的書可分兩大類:一類宜深讀,一類宜淺讀。

木心稱:“《道德經》要深讀,淺讀只會講謀略,老奸巨滑,深讀會煉成思想上的內家功夫。《離騷》宜淺讀,只讀到文字的唯美就很好,再深入下去,就是愛國、殉情。”

木心為什麼說《道德經》不能淺讀,不然會變成陰謀家?

為什麼《道德經》淺讀就會成為陰謀家?這就是一個讀書層次的問題。

如同魯迅的小說,中學時為應付考試而讀,沒有什麼感覺;等到進入社會之後,才發現他筆下的那些人物,比如孔乙己、祥林嫂、閏土都在身邊,感悟就深了。

再如《紅樓夢》,用不同的層次解讀,可以悟出不同的道理。

《道德經》也一樣,有“淺讀”和“深度”的區別,如同佛教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之分。

比如看到《道德經》中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很多人就認為老子是一個主張權謀的陰謀家。

這就是“淺讀”帶來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由於《道德經》各章獨立成篇,前後沒有邏輯聯絡,所以,其中的思想,不能透過隻言片語來獲取,而要將全書當成一個整體來理解,這樣才能慢慢領悟其中的思想。

實際上,老子是反對陰謀的。比如他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春秋戰國時期聖人輩出,多少人假借聖人之名,圖個人之私。老子針對這一現象,提出只有廢除了那些浮於表面的仁義道德,才會有真正的智慧。

木心為什麼說《道德經》不能淺讀,不然會變成陰謀家?

老子所主張的“道”到底是什麼?首先應該是“自然之道”。

人是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人的一切行為都不能超出“自然”,人只能順應自然,才能長久於天地,這是《道德經》貫穿全書的觀點。

在《道德經》中反覆提到與“自然”相關的表述。如:

第17章中說: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19章中說: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25章中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不僅不主張陰謀,相反,他認為,只有拋棄陰謀,用一顆真心去擁抱世界,社會才會更加美好。

第5章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就是上天對待萬物沒有私心,是一視同仁的,不管你美或醜,窮或富,最終都會從起點回到終點。

木心為什麼說《道德經》不能淺讀,不然會變成陰謀家?

自然之道,才是最高的法則。

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人的心靈,本是一張白紙,一輪明月,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沾染了太多世俗 的塵埃,讓人越來越脫離本性。老子的主張便是讓人多接近自然,明白世界萬物的道理,以此清除心靈的雲翳和灰塵,讓內心迴歸純粹,回到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的狀態。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每天都在馬不停蹄地奔波,看著別人的臉色行事,忙於辦公室政治,時刻計算著自己的各種得與失,內心越來越壓抑與痛苦。

如果我們將《道德經》當權謀來看,就會整日忙於勾心鬥角,會讓自己活得越來越累。

木心為什麼說《道德經》不能淺讀,不然會變成陰謀家?

如果從《道德經》中學到順應自然的處世之道,保持一顆孩子般純粹的心,你就能坦然地面對生活,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中,你便能找到生命的真諦,體悟到人生的樂趣。

所以,多讀《道德經》,就不會認為老子是一位權謀家,而是一位透過

“天之道”

來思考

“人之道”

的思想家。如同全書最後一句話所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