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一生的心病(百家爭鳴31)

老子,孔子一生的心病(百家爭鳴31)

王子朝叛亂之後老子失了業,那時伍子胥正在逃亡,好龍的葉公正在趕往河南葉縣上任葉縣第一任行政官,此時伍子胥買下了刺客專諸,孔子四處求學,范蠡的老師文子正在向老子求道。

世界形形色色,發生著不同的故事,一切的一切,似乎大家都忘記了,這是周王朝的時代,這是這片大地上真正具有管理職能的第一個王朝,而周王室似乎被大家遺忘了很久很久,久到新生的後輩似乎都不知道,他們的宗國在河南洛陽附近周圍百里的地方,姬姓王室才是這個時代的根。

儘管周王室入不敷出,經濟難支,但是他依舊是宗主國。所以不明白的人都以為周王室名存實亡!

其實不然,周王室在,天下就在,周王室亡,所有這些周王室分封出去的宗親也會亡,只要不改朝換代,周王室擁有永遠的地位。

孔子知道,想要建立一個體系,讓天下共從之,還是要去周王室學習。

於是孔子踏上了前往周王室的求學之路,那裡有老子,有萇弘,有眾多的大家。

其實孔子的一切行為和思想也奠定了世界的基調,用孔子的話說“吾從周”。

周公旦建立的禮樂制度,一直深深影響到我們的今天,也就是說,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路徑,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打下了根基。孔子做的事情,只不過是把周公旦的制度,進行了理論昇華。

公元前521年,孔子得到了一個出差的機會,就是前往周王室學習管理,進行培訓。

這個機會孔子等了很多年,因為那裡有指點他一生明燈的授業恩師老聃。

此時的孔子已經是31歲了,他已經正式開課講學,門下學生很多。但是他知道,有個人他始終看不清,他一直在仰望那個人的背影,此人就是14年前,曾對自己有過一番教導的老聃。

這次去孔子只帶了他的學生南宮敬叔。

他要學習到老子的精髓,一個深藏在遠古時期的文明智慧,一個為今人所用的通用理論,惠澤萬世的大道。

14年了,孔子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此時的孔子在魯國有自己的官職,也已為人父親,為人師尊,他變得老成,也更加的迷茫,越是想到老子就越迷茫,這個博古通今的老師,他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他的腦海中藏了多少智慧。

那年頭,車馬顛簸,從曲阜出發前往洛陽,一路逢山遇水。

當他到達洛陽時,此時的老子已經再度任職周朝檔案管理局局長(守藏室史),是當時中國大地上最有學問,智慧最深之人。

孔子看到已經50歲的老子,滿臉皺紋,頓時潸然。他還記得14年前的那次談話,那時老子還是壯年之人。

“老師”

老子請孔子坐下。

孔子亦是而立之年,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要等到他的不惑之年,下一個十年的事情。

“學生迷惑”。

老子沒有說話,在老子看來,這是自己最不成器的一個學生,每天都在做“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事情,積極激進,與老子本身的倡導有極大的分歧。

“你想知道什麼?”老子問道。

“禮”

老子瞬間一怔。然後緩緩說道,“還問那個幹嘛,其人都死多少年了,骨頭都找不到了,你還問他。”

老子說的那個人,就是周公。

老子本人生性孤僻,喜好獨處,對於周初由周公提出的框定天下的禮樂制度很不感冒,孔子問禮,老子是不高興的。

但是作為老師,學生有疑惑,還是要給學生講清楚的。給你講沒問題,你問完趕緊走,我拒絕和你說話。

老子思想深邃,像一個走過萬年的古哲給孔子講了人的生存和社會的形態,人的生存就是道,社會的形態就是德。

老子講道而孔子立德。

其實老子對於孔子這個學生還是很欣賞的,聰明機警,舉一反三,能夠很快聽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孔子只關注他想關注的部分,他可以知其因,卻不一定要他的果。

這一次孔子問禮,解決了中國2000多年的社會組織問題,這是東方人的幸運,但卻是孔子一生的不幸,他再一次證明了他的猜測,他老師的智慧,這一生他都無法企及。直到晚年時,才說出:朝聞道,夕死可矣。

是啊,他老師的道,他一生都沒有參透。是的,他無法參透!

孔子與老子在思想上的認知,並沒有像釋迦牟尼和大迦葉那樣,有“拈花一笑”的默契。那種感覺就像我前幾天和一個朋友(女),討論做買賣的事情,她一直在說她的供應鏈問題,她不懂怎麼做好供應鏈,然後我給她講成本和財務的事情。

最後這姑娘急了,跟我說,我就想知道我怎麼做供應鏈,什麼樣的廠家,什麼樣的規模能滿足我的需求,我最後告訴她,其實做買賣沒有那麼多的選項可以讓你選擇的,只要你把財務上的成本和毛利算清楚了,最終能讓你選擇的廠家就那麼一兩家。

老子和孔子二聖的問禮,頗有點這個意思。老子說的是高於禮的東西,並且告訴孔子,禮是怎麼來的。

好在孔子還是聽懂了!

之後的孔子經歷了戰亂,經歷了流浪“美其名曰周遊列國”,經歷了他國不容,經歷了大富大貴,經歷了一個男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三不朽。但是他都淡定從容!

老子與孔子到底講了什麼,除了孔子我們都不在現場。但是老子作為一個古哲,他所講述的一定是更早更華貴更接近人類文明啟動時最初的“道”之狀態。

天地不言,而派生萬物,天地不語,而萬物皆從其規則。所謂禮的誕生,也是遵從天地之規則而生。禮框定天下,卻滅失自然人的思考,當人靈智開啟,欲神不死,人們的觀念中就會淡化天地之道,而只有社會之道,社會之道,是個深淵。孔老二,你悟了沒?

孔子悟了。

老子的智慧如此深邃,他是對的。孔子還想問問樂的事情,禮樂禮樂的,問了禮還得問樂嘛。

老子打了一個哈欠,我拒絕回答這種問題了,我給你推薦個能講的更好的,更對你胃口的人給你講這種具體的問題。於是孔子被老子推薦到了萇弘那裡,周朝三朝元老,最有威望的方術、天文科目等大師。

這次孔子聽得都明白了,但是他一生都沒有再遇到一位老師,像老子那樣 ,讓他追尋著遺憾直到謝世。

二聖的聊天,我想有個更恰當的比喻來形容。就是佛祖對弟子說的,我心裡的智慧就是長在樹上的葉子,講給你的時候,就成了手裡的葉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