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臨床上,他常用“參”類如:人參、黨參、明參、玉竹參、太子參、西洋參、玄參、丹參、沙參、苦參。他在神應消風散中參常根據辨證用藥,氣虛用人參、黨參;陰虛常改用玉竹參、沙參;小孩氣血虛常選用太子參;老年人陰虛火旺常選用西洋參。銀屑病,特別是膿皰型銀屑病後期,多用玉竹參、玄參。溼疹、疥癬常用苦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

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心經。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有紅參、白參之分,紅參系人參兩次蒸制加工而成。其色紅潤,亦有褐黃者,呈半透明狀。具有良好的大補元氣、回陽固脫的功用。白參性味甘平,微苦稍寒。具有補氣生津、寧神益智的功用。

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洩、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症。主要應用於硬皮病、皮肌炎、紅皮病等候期元氣虛脫之患者。

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黨參

性平,味甘、微酸。歸脾、肺經。為補氣健脾之要藥,適用於各種氣虛不足者。常把神應消風散、竹葉石膏湯中的人參易為黨參,取其較人參溫和又廉價的優點,常與黃芪、白朮、山藥等配伍應用;如血虛萎黃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氣血兩虧的病症,配補血藥如熟地、當歸等。

功效: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明參

氣微,味淡。用於肺熱咳嗽,嘔吐反胃,食少口乾,目赤眩暈,疔毒瘡瘍。他治療肺風粉刺用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有顯著效果。風熱犯肺、痰熱互結者黨參易人參。取其清肺化痰之功。

功效:潤肺化痰,和中養胃。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玉竹參

味甘,性平。歸肺;胃經。滋陰潤燥,除煩止渴。主治燥咳;勞嗽;熱病陰液耗傷之咽乾口渴;內熱消渴;陰虛外感;頭昏眩暈;筋脈攣痛。他最常見用於唇炎、面板瘙癢症,並自擬滋唇飲。

功效:滋陰潤燥,除煩止渴。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太子參

味甘,微苦,微溫,補益肺脾,益氣生津,尤其適合小孩,滋補力差而平和。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用於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於西洋參。多應用於兒童慢性溼疹、膿皰型銀屑病、藥毒之氣陰兩虛者。

功效:補益肺脾,益氣生津。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西洋參

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具有補氣養陰、瀉火除煩、養胃生津之功能,適用於氣陰虛而有火之症,多用於肺熱燥咳、氣虛懶言、四肢倦怠、煩躁易怒、熱病後傷陰津液虧損等。他認為西洋參不熱不燥,凡不適合人參治療和熱補的人,均可用西洋參替代。

功效:養陰清火、生津液、滋肺腎。

功效:養陰清火、生津液、滋肺腎。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丹參

苦,微寒。歸心、肝經。臨床上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美譽。用於胸肋脅痛,風溼痺痛,症瘕結塊,瘡瘍腫痛,跌僕傷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痛等。在面板科,常用於治療帶狀皰疹疼痛屬於氣滯血瘀證,往往配合柴胡、延胡索等行氣藥同用,氣行則血行。還用於結節性癢疹、痤瘡、淤積性皮炎等。

功效: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玄參

味甘、苦、鹹;性微寒。歸肺,胃,腎經。主治:溫熱病熱和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喉腫痛、瘰癧痰核、癰疽瘡毒。

功效: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軟堅。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沙參

有南沙參和北沙參之別,南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補氣,化痰;北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皮科臨床多用北沙參,取其養胃生津之法:用於熱病傷陰,胃陰不足之咽乾口渴 常配麥冬、石斛、花粉。

功效:養陰清肺,益胃生津,補氣化痰。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苦參

性味苦,寒。入肝、腎、大腸、小腸經。主溼熱瀉痢;腸風便血;黃疸;小便不利;水腫;帶下;陰癢;疥癬;麻風;面板瘙癢;溼毒瘡瘍。他認為苦參為治療瘙癢性面板病之要藥,不論實證虛證均可加減用之,但因其過於苦寒,用量不宜大,療程不宜長。以免苦寒傷陰、敗胃。

功效:清熱燥溼,祛風殺蟲。

要“補”首先要善用“參”藥

青葉線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面板科 李小莎

圖片來源:網路 侵刪

關注@青葉線上,聽醫學專業人士為科普發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