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極了有淵源的股成語,卻來自近代英語音譯

在中國成語中,多數是具有歷史來源,長期形成的詞彙,外來詞數量並不多見。而歇斯底里卻是典型的一個外來詞,來自英文“hysteria”的音譯。

Hysteria在朗文英漢雙解詞典中,被解釋為“癔病”、“歇斯底里症”,還有個意思是“過度興奮”。

像極了有淵源的股成語,卻來自近代英語音譯

歇斯底里被用來形容人情緒不受控制、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歇斯底里所指代的狀態在弗洛伊德的著作《歇斯底里研究》(又譯《癔病研究》, 1895年出版)中得到充分說明,透過對一位病人各種特徵觀察和總結,他把歇斯底里概括為情緒與行為方面的異常表現。

像極了有淵源的股成語,卻來自近代英語音譯

為啥一個英文詞會成為現代漢語的一部分,這還要歸功於新文化運動,白話文的普及為漢語言吸納外來詞創造了必要條件。

清末民國時期,隨著國力衰弱,中國傳統文化面臨了嚴峻的內部群體質疑,知識分子普遍向外學習尋找民族復興的道路。不僅科學技術詞彙大量從西方和日本引入,文學及藝術也深受影響。音譯英文直接在文章中使用成為一種時髦,比如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就曾有過著名的雜文《論“費爾潑賴”應該緩行》,所痛斥的物件就是林語堂所寫的《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所謂費厄潑賴就是Fair Play的音譯,可見這種做法多麼常見和流行。

茅盾先生在《第一階段的故事》裡也有這樣的表述,“一個思想健康的人,該不會這樣歇斯底里的吧?”

隨著語言中使用量增多,而該詞意又無合適的其他中文成語可用,一個音譯詞居然巧妙的成了一個看上去地道的成語,也算一個意外。

類似的音譯在詞語中還有不少,比如普羅大眾(proletariat),幽默(humor),癟三(beggar say)、邋遢(litter)、派頭(Pride)等等,頗為有趣。

一種語言的生命力在於相容幷蓄和不斷髮展,這也是漢語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仍充滿活力的主要原因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