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首任校長嚴復的家訓六則

喜歡我們的文章,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頂”吧!

一葉知秋。要在苦難的中華民族近代奮鬥歷程中,尋找極富代表性的個體標本,審視近代中國社會及思想的變遷,嚴復實在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學貫中西的嚴復,在家風傳承、家庭教育中,也留下了諸多真知灼見,但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認識,值得特別一說。

1921年秋,嚴復臥床不起。他自覺沉痾嚴重,於10月3日苦支病體,給子孫後代寫下了遺囑,內列“六須”:

須知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

須知人要樂生,以身體健康為第一要義。

須勤於所業,知光陰時日機會之不復更來。

須勤思,而加條理。

須學問,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圓滿。

事遇群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群重,更切勿造孽。

北大首任校長嚴復的家訓六則

嚴復1912年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像

第一條 | 須知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

嚴復是以西學啟蒙中國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第一思想家,積極倡導“開民智、興民德、鼓民力”,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的變革既不可抱殘守缺、食古不化,也不可惟新是求、全盤西化。

嚴復推崇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家傳統文化,他指出“所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貞,國人以信諸成訓,豈遂可以違反,而有他道之從?”

他說:“(改革)難在乎平亭古法舊俗,知何者之當革,不革則進步難圖;又知何者之當因,不因則由變得亂。一善制之立,一美俗之成,動千百年而後有,奈之何棄其所故有,而昧昧於來者之不可知耶?”

在他看來,“制無美惡,期於適時;變無遲速,要在當可。”理解這些,我們在推動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葆有永不失去的根基。

第二條 | 須知人要樂生,以身體健康為第一要義。

嚴復告誡子女:“須知人要樂生,以身體健康為第一要務。”重視身體,講究衛生,相信科學,是嚴復超越時人的重要見識。

他苦口婆心告誡三兒:“只要身體強健,其餘皆可置為徐圖,兒須深察。此言不可當作東風吹馬耳也。”他告誡外甥女,不可嗜爽好之食,不可從目前之慾,應該講求衛生之道,不能一味依賴藥物。

嚴復尤其重視男女平等、心理健康。1907年,他在高等學堂任考官,有一名王姓學生,論文譴責古代“殺妾饗軍”現象,提倡男女並重。嚴復對此大加讚賞,不僅將文章列為優等,還自己賞給他十元錢,感嘆沒有合適的女兒,否則招其為女婿。嚴復對於自己的家庭之樂,也十分重視。

第三條 | 須勤於所業,知光陰時日機會之不復更來。

業精於勤,荒於嬉。那些事業有成的人,沒有哪一個是懶惰的,都是勤勤勉勉地專注於自己的事業。

俗話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光如水、韶華易逝,可見人生短促、機會難得是自古以來的共識,嚴復也不例外。

生命可貴,時光不再,每個人對事業皆應有一份勤勉和嚴謹的態度,保持適度的緊迫感,努力成就學問、建立事功和完善道德。

北大首任校長嚴復的家訓六則

第四條 | 須勤思,而加條理。

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悟,有悟才有得。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勤加思考,分析原理,並且加以條貫整理。

嚴復強調,不能將問題絕對化,要“勤思”,考慮方方面面的的因素,認為“昨日之所是,可為今日之所非;此際之所祈,可為後來之所棄。”

第五條 | 須學問,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圓滿。

俗話說學無止境,做人需要不斷地學習,增長自己的見識和能力。要認識自己的分量,特別要知道做人做事都不易十分圓滿,應當知足知止。

嚴復認為“惟適之安”,做到舒適的地步便好,不必刻意苛求完美。

他曾教育四子嚴璿時說:“處世固宜愛惜名譽,然亦不可過於重外,致失自由。大抵一切言動,宜準於量,勿隨幹俗,旁人議論,豈能作憑?他人譏笑,聽其譏笑可耳。”

提倡一切言行要有自己的標準,他人的譏笑,就由他人譏笑去吧。

第六條 | 事遇群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群重,更切毋造孽。

個人與群體孰重孰輕?在嚴復心裡,一定是群體大於個人,個人要為整個國家、社會奉獻的。這強烈的家國情懷,才是嚴復能成為“近世中國第一人的緣由”。

嚴復的孫女倬雲回憶祖父時說:“我始終記得先祖父嚴復終生服膺並傳為家訓的座右銘是‘群先己後’。他教導我們要‘群先己後’,要先想到別人再想到自己,人不能自私自利,不要光想自己一個人。”

END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