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江南多竹,

尤其是後塍地區,

家家栽竹,戶戶筍香。

後塍人心靈手巧,

用竹子編制出各種傢俱、日用品。

天長日久,

有人開始靠竹編手藝維生,成了篾匠。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篾匠陶永飛今年75歲,

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後塍竹編技藝的傳承人。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他17歲入行,已經做了半個多世紀竹編。他手藝精湛,會扎龍、扎燈,也會打製元寶盆、篩子、竹筒、簸箕等。如今,他依然堅守著這門老手藝。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絕技

半個世紀的傳承與堅守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陶永飛與竹子打了大半輩子交道。談及竹編這門手藝,陶永飛像是談起一個老友。“以前的竹子都是自家竹園種的篾竹,粗壯的篾竹直徑有10多釐米。”現在,種竹子的人家越來越少,陶永飛用來製作竹篾的竹子大多來自安徽、浙江等地。把竹子鋸成竹節,剖成篾片,編製成篾器,得經過劈竹、開條、劈篾、改篾、刮篾、編織、噴水等十幾道工序。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陶永飛的破竹技巧,堪稱絕技。他剖篾,可以把篾剖得像紙片一樣薄,嫋嫋娜娜地掛在木梯上晾著,微風一吹,活像一掛飛瀑在流動。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別看陶永飛年過七旬,照樣能靈巧地撥動根根篾絲或篾片,他的手指和手掌上到處是被篾片刮出的老繭。

轉折

竹編制品的興盛與衰落

竹編技藝是一門細緻活,需要年深日久地打磨。每天,陶永飛坐在屋中的小板凳上做竹編,歲月就從他指尖流過。他手下的筲箕、簸箕、篩子、揹簍,件件勻淨細緻,方圓周正,兼具實用與美觀。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陶永飛從小就跟著父輩們學了這門手藝。20多歲時,他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小師傅了。1972年,後塍成立了竹器廠,陶永飛進廠成了一名工藝師。後來,工廠轉產,人員重新組合,再加上竹製品市場需求量逐年減少,竹編技藝逐步衰退。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2011年,後塍竹編被列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從2017年開始,陶永飛每週都會去崇真小學,給孩子們上一堂竹編課。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陶永飛作為後塍竹編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決定公開收徒,免費教授,將竹編技藝傳承下去。2019年4月,金豐社群後塍竹編傳習所幫助陶永飛在“金港潮”微信公眾號釋出了一條“招募竹編技藝傳承人”的微信,許多人慕名前來。

傳承

老手藝的創新與融合

“學竹編,要肯吃苦。”陶永飛說。當初報名學習的人,現在能堅持下來的只剩下3人:高春霞、沈華和徐建良。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高春霞今年44歲,平時愛好做手工,從去年5月開始和陶永飛學習竹編。“竹編的步驟是有公式可循的,剛開始學總是容易忘。”高春霞說。竹編技藝需要經常反覆地練習,在學習過程中,她會拍好影片以便回家繼續研究。沈華今年49歲,擅長編中國結和剪紙,在一次非遺活動中與陶永飛結緣,自開課以來,她從未缺席。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當傳統的竹筐、竹籃等老物件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時,竹編該如何與這個時代親密接觸?陶永飛在傳授竹編技藝的同時也經常和徒弟們探討這個問題。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隨著徒弟們的手藝越發精湛,陶永飛自己的思路也開闊了許多,他們將傳統工藝和現代時尚設計相結合,從而設計製作出新穎精緻的各類燈具、手提包、花瓶等美麗實用的家居用品。

竹編是手藝,也是修行,高春霞和沈華都覺得自己還有很長的學習道路要走。跟著老一輩學的,不僅是手藝,還有一顆刻苦、創意、堅持的“匠人之心”。

17歲入行,金港的這位75歲老篾匠依然在堅守

老一代竹編手藝人

與新一代之間的思想碰撞,

誕生了全新的思路,

竹編制品開始由生產工具向工藝品轉變。

期待後塍竹編技藝在傳承中創新,

在創新中堅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