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2019年“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武漢舉辦,在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上,與會學者以“夏商時期聚落與環境”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出發,圍繞近年來盤龍城的考古收穫、盤龍城遺址宮城、盤龍城出土文物、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基本陳列、二里頭都邑聚落形態、長江中游先秦諸城網路興起、成都平原環境變化與聚落變遷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盤龍城遺址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盤龍城遺址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同時期儲存最為完好的

商代早期城市遺址

,距今約3500年。遺址內涵豐富,有宮殿區、居民區、墓葬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幾部分,出土了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各類文物近3000件,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是長江、黃河同屬華夏文明的實物見證

盤龍城遺址於1954年被發現,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圍繞盤龍城遺址的研討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近年來盤龍城考古工作收穫

新世紀以來圍繞大遺址保護專案,盤龍城考古以多學科合作的方式、以聚落考古的觀念開展工作,在環境、城市佈局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收穫與認識。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張昌平教授在此次學術研討會上,透過對聚落髮展階段的認識、對聚落功能區的認識、關於環境研究的進展這具體三方面,對近年來盤龍城考古工作收穫做以總結。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基本陳列的思考與實踐

來自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的王穎在此次研討會上向大家全面介紹了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基本陳列自2018年12月28日試運營開展以來,思考與實踐中的眾多亮點,比如對陳列的內容設計,全面揭示了盤龍城遺址的研究歷程、力求將艱澀的考古知識通俗化地傳達給公眾;針對陳列的形式設計,採用通透式空間佈局、使展陳與遺址形成良好呼應、加入物理互動裝置等。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懸而已久的盤龍城外城垣問題

楊家灣南坡在盤龍城遺址晚期曾是聚落的核心地區,而北坡聚落的情況卻一直不甚清楚,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孫卓根據對盤龍城楊家灣北坡石頭堆積的考古新發現,得出在商代前期盤龍城曾存在大規模的土地改造活動,這一發現可進一步幫助我們認識盤龍城楊家灣聚落的佈局與性質,並可能為解讀盤龍城聚落的變遷提供線索。

盤龍城宮城的廢棄時間問題

在《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掘報告》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出,盤龍城宮城始築於盤龍城四期,至七期時“已淪為廢墟”。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副院長劉森淼在研討會上提出,盤龍城遺址七期之初宮城已廢棄之說不可信。劉森淼提出了七期宮城仍在使用的直接證據:“宮城記憶體在盤龍城七期的文化堆積,此時宮殿區已遷往楊家灣,但城內要地,有可能是重要物資存放場所。”同時他還從城垣的考古地層學觀察找到證據,“宮城城垣儲存那麼完整,在當時應該一直受到人們呵護,並使用到最後。”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盤龍城的自然環境與景觀變遷

遺址周邊的自然環境對遺址景觀和遺址人群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臺灣中正大學的邱詩螢旨在理出盤龍城文化所屬時代與區域的自然環境情況,以明自然環境對遺址區域人群的影響;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鄒秋實則透過全面梳理和分析盤龍城遺址區域內不同時期的考古遺存,旨在一定程度上覆原夏商時期直至現當代盤龍城遺址及周邊地區的區域景觀。

盤龍城與周邊地區的聯絡

殷墟早期以後,商王朝的政治勢力大大收縮,盤龍城這座商王朝早先建立在長江北岸的區域中心城邑也淪落荒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孫華教授探討了盤龍城衰落後的長江中游區域,盤龍城及周邊新出現的不同於商文化的地方型別“大路鋪型別”,其聚落人民與商文化區域人民的交往與聯絡。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器物研究

鑄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陳賢一先生對盤龍城早商時期的鑄銅遺蹟進行了探討,認為青銅鑄造在盤龍城日常生產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一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陳麗新則透過對盤龍城遺址30多座銅器墓材料的梳理,認為盤龍城銅器墓隨葬的青銅容器、玉器、硬陶等已具禮器的性質。

玉器

鑑於在商周長江流域範圍內,盤龍城遺址和金沙遺址均是出土了數量較多、尺寸較大的玉戈,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段董念便對兩個遺址出土的玉戈進行了比較研究,試圖探討以盤龍城遺址為代表的長江中游早期文明與以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為代表的長江上游古蜀文明是如何對待以玉戈為代表的玉質禮器的。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李喜蘭同樣著眼於玉質禮器,透過分析盤龍城與鄭州商城出土玉柄形器在製作與使用上的異同,試圖增加一個探討盤龍城性質的角度。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銅帶鋬觚形器 楊家灣17號墓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玉戈 楊家灣11號墓

陶器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樊志威著眼於盤龍城遺址中出土數量較多的大型陶器,針對其大規模的生產與低質量的水平間的矛盾,引發了對盤龍城陶器生產方式的思考。

石器

相對於目前學界對盤龍城遺址出土陶器、銅器的較為充分的認識與研究,大家對這一區域的石製品所知甚少,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蘇昕便以盤龍城石製品為研究重點,旨在揭示石製品背後所反映的社會場景。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硬陶尊 楊家嘴1號灰坑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石勺 樓子灣3號溝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綠松石製品

綠松石製品是商代玉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商王朝南方重要城邑的盤龍城歷年來出土了若干綠松石製品。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的付海龍從年代、種類、器形特徵、功能等具體幾個方面,對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綠松石製品進行探討。

針對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7號墓出土的一件綠松石與金片組合鑲嵌的“龍形器”(已經失去原貌),南方科技大學的唐際根教授在會上分享了他的一個復原設計方案,這是他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科技攻關得到的結果。

而透過唐際根教授的“微發掘”取得的關鍵資料,發掘得到了一片方菱形金飾,著名考古學者王仁湘則著眼於這種方菱形金飾,提出了方菱額花這一紋飾是“中國古代文明史前期動物神的固定神性標識,在史前末期它還曾是人神的神性標識”。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正如參加本次研討會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所說的,盤龍城遺址的發現與研究,反映了以夏商王朝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在長江流域的發展,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

根據當前的考古發現,滅夏之初商王朝就開始向南擴張,盤龍城,正是商代統治者經略南方的一座重鎮。在遙遠的夏商時期,長江流域的社會文化面貌,究竟還有多少豐富的面未曾被看到?人們對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認識,還有多少未知之識?

眾多考古學者紮根於這座

商王朝在南方區域的中心城邑

辛勤研究、積極探討

得到許多實際的成果

提出不少寶貴的觀點

關於盤龍城遺址

大家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帶著從本次學術研討會學習的成果

我們將針對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將我們的學習與收穫與大家全力分享

有關盤龍城遺址

有哪些你想進一步瞭解的問題?

歡迎來留言區說明~

影片攝製|楊逸塵

圖文編輯|寶藏豆子

*圖片來自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官網

歡迎聯絡我們投稿

轉載文章請聯絡後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