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微塾】章法(下)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章法(下)

詩詞微塾

章法(下)

參間虛實法

詠物之詩,須要虛實相間。不有虛筆,既無靈氣;不有實筆,既無真意。但虛則不可空泛,實又不可呆滯。此法在唐詩中,當推杜牧《早雁》一首為最佳。今錄如下,學者可奉為規矩也。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遇,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上詩起二句但言雁來,第三句言影,第四句言聲,是謂寫實法;第五句借胡騎作陪,第六句以春風作襯,是謂虛寫法;結句暗寫雁去,而“早”字之意已見,真是神來之筆也。

判別深淺法

作詩須有層次,而用於詠情之詩,尤當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方與格律相合;否則,雜亂成章,徒見其枝枝節節也。茲錄唐詩中李頎《送魏萬之京》一首,上下一氣呵成,有悠然不盡之趣,非善於言情者不辦。

【送魏萬之京*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隊,空令歲月易蹉跎。

上詩起句既點明送別之意,第二句寫秋景,第三句言路中所聞,第四句言路中所見,是淺一層;第五句言入關時所見,第六句言到京後所聞,是深一層;末兩句——長安二句,點明“之京”。而良友箴規之意,妙在言外得之。

順點題面法

題面之字,最好不順點。順點則非落於平,既近於板。《唐詩三百首》中,惟張旭《桃花溪》詩一絕,雖則題面三字順次點出,然而宛轉赴題,並不見其率直之弊。茲錄如下,讀者亦可舉以學步也。

【桃花溪*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上詩起句寫溪畔遠景,第二句借漁船一問,通體便覺靈動異常;第三句點明“桃花”,頂上句“問”字之意;第四句點明“溪”字,仍應“問”字口吻,妙在有悠然不盡之趣。

反託題意法

詩有題之正面難寫者,不得不於反面求之。蓋從反面托起,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唐詩中能合此法者,當推王維《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一首。今錄於下,學者最宜摹仿也。

【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詩題意全在一“憶”字。首句言作客異鄉,便含“憶”字之意;第二句“思親”二字,“憶”字已暗暗點明;第三、四句從對面兄弟憶己,反託己之憶兄弟,詩境真出神入化矣。

側襯題意法

題意有不能從正面直寫者,須在側面以襯筆寫之。或用人襯,或用物襯,要必用之得法。茲擇唐詩中王昌齡之《春宮曲》一絕摘錄於後,學者不可不細細體會也。

【春宮曲*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上詩著力全在第三句,所謂用人作襯也。第一句言桃開,藉喻新寵;第二句言月輪,承上“夜”字;第三、四句言平陽有寵,而己之失寵,盡在言外也。

空翻題意法

作詩實寫則易落板滯,空翻則自見靈動。翻騰之勢愈空,題中之意愈透。但不能一味空翻,與題絕不相關,而近於浮泛也。唐詩中韓愈《春雪》一首,可謂極空翻之能事矣。茲錄如下,以餉學者。

【春雪*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上詩第一句從“春”字著意翻起,何等飄逸;第二句點醒春字之意;第三、四句摶成一氣,苟非起處蓄勢翻空,收處之題意何能有如是之清醒耶?

借物興感法

作詩隨地可以興感,然非借物不可。借物則飄逸而不粘滯,超脫而不膚泛。唐詩中王昌齡之《長信怨》,既為借物興感之一。茲錄如下,學者得此宜熟讀而深思之。

【長信怨*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尤帶昭陽日影來。

上詩起句寫宮中曉景;第二句借團扇喻己之失寵;第三句借鴉反襯自己;第四句借鴉之帶日,反託己之失寵。皆所謂借物興感也,而怨字之意卻含蓄不露,情致何等宛轉。

觸景生情法

景無一定,情亦無一定,故觸景可以生情。作此等詩,下筆須要靈活,不脫不粘,方為上乘。茲錄唐詩中王昌齡之《閨怨》一絕,雋快絕倫,真妙到毫巔之作也。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上詩首句從閨婦說起,而“不知愁”三字正為轉句作逼勢;第二句承上“不知愁”來;第三句轉出“忽見”二字,正是觸景生情之法,末句勒到“怨”字,餘味深長。

首尾相貫法

一詩之中,或有寄託,或有刻畫,往往不能一氣相生。初學作詩,尤易蹈此弊病。唐詩中惟司空曙《江村即事》一首,首尾一意相貫,精神異常飽滿。今錄如下,學者能解此法,則於作詩之道思過半矣。

【江村即事*司空曙】

罷釣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飄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上詩著眼,全在“不繫船”三字,故起句既提出正意;第二句點明江村;第三句一開,第四句一合,而“不繫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貫矣。

前後相應法

作詩須有來龍去脈,起筆收筆,前後呼應,方為合格;且須層次分明,何處從題前著想,何處從題後下筆,一氣寫來,自然語語入神。唐詩中能解此法者,當推岑參《逢入京使》一首。爰錄於下,俾學者可以得此而自悟也。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上詩起兩句是題之前一層,第三句點明逢字正意,末句是題之後一層。立意既極警策,措語又極懇摯,固不僅以層次勝也。

本文轉載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向下滑動檢視詳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