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家談卡佛——我們為什麼崇拜他?

中國名家談卡佛——我們為什麼崇拜他?

雷蒙德 卡佛

蘇童(作家):

卡佛留下的是文字鍛造的一把匕首

美國作家中我個人最傾心的是雷蒙德·卡佛,為此,評論家李陀還曾跟我急,他說,你的短篇不比他差啊。為什麼崇拜他?其實我不是崇拜,而是從中發現了一種自由精神。它吸引我,是因為他在我所有閱讀範疇中,帶給我一種嶄新目光,一個新的切入點。所有雷蒙德·卡佛的小說,你都覺得在記流水賬。照理,記流水賬,水是往低處流的,但他這樣的小說筆法,水是往高處流。我覺得它非常好地解決了我在小說創作中的問題,如何把日常生活與我們所探討的關於人的處境問題、人與人、人與世界不可調和的關係處理好。流水賬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這是我從他的小說中得到的啟發。因為他切入得很成功。對於我,這等於開啟一個新視窗。一開始我說很喜歡他時,還是猶豫的。是不是顯得……後來我發現,有好多外國作家也喜歡他。喜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英語不好,但因為太喜歡雷蒙德·卡佛了,所以就找過他的原作小說來讀,那才叫死磕。最初我是從《外國文藝》刊物上發現他的《大教堂》、《馬轡頭》。我以為他是個冷門作家,結果有一次在義大利,翻譯我《妻妾成群》的譯者,他家書架上就有《雷蒙德·卡佛小說全集》(英文版),他看我喜歡,就送給了我。而我真就啃了原作。雷蒙德·卡佛是喝酒喝死的,我對這種喝酒喝死的人,天生有一種愛。

卡佛小說裡的一切尖銳得令人生畏,如果說他“殺人不見血”有點誇大他對讀者的精神壓迫的話,說他拿著刮鬍子刀片專挑人們的痛處可能比較被人贊同。有批評家論及卡佛的世界觀,說是黑色的。怎麼會呢?那是把追求簡單敘述的卡佛一起簡單化了,我反而覺得卡佛是個很複雜的作家,只有複雜的作家會對語言有超常的狠心腸,殺的殺,剮的剮,留下的反而是文字鍛造的一把匕首。

李敬澤(文學評論家):

卡佛重塑了中國作家的價值觀

卡佛到底對中國作家有什麼影響?第一個或者是首要的影響,可能是影響了他們的文學價值觀。關於文學、小說的寫作,什麼值得我們作家提筆觀察或者是表達,過去的中國作家受一種潛在的價值觀影響,通常認為是要有希望的,要在他的生活和命運中表達了充分意義的,即使是個倒黴蛋,最後也一定表達了一種希望的姿態,總而言之一定是要有充分意義的東西才值得寫。

但是到了卡佛這裡,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寫作的可能性,或者是看世界的可能性。有些東西實際上是過去我們沒有看到的,有些東西過去被我們原來的價值觀遮蔽掉了。而他提出的是,沒希望的人生是不是就不值得寫?卡佛筆下都是些倒黴的人、失意的人、潦倒的人、不成功的人或者是軟弱的人,醉酒者,透過這些,卡佛為中國作家打開了眼前一座屏障,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看到了人,或者說我們看到了生活或者人另外一種希望。在這個意義來說,卡佛對中國文學的氣質,或者是看人、看物的廣度上特別的重要。特別對中國上世紀90年代的一些年輕的作家都有影響,像韓東、蘇童、李洱。

有意思的是卡佛在美國也不被右翼、保守派喜歡,美國的右翼跟我們中國一些人的邏輯是一樣的:難道我們美國人是這樣的,我們美國人天天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很昂揚向上,怎麼像你卡佛寫的這樣的。但是正如卡佛所做的那樣,也正如我們很多中國作家在卡佛的潛在影響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和中期做的那樣,他讓我們看到在我們給定的意義之下,真實的人生,真實的人的痛苦、人的絕望、人的那些在微笑尺度上的掙扎。說到卡佛的極簡主義,很容易被理解為一個修辭手段的問題,事實上,卡佛說到的簡化,絕不僅僅是一個修辭上的簡化。而是一種世界觀,是一個表達對他自身和他所寫那個世界的一些根本看法。意思是說,在人的生命中,在真實的生活處境中,是存在著巨大的沉默的。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傷痛,只好放到沉默裡。

肖復興(作家):

卡佛的小說為心想事不成的人而寫

我是透過蘇童的文章瞭解卡佛的。那一年暑假肖鐵(即本書譯者)回來探親,帶來卡佛的幾本書,一個是《大教堂》,一個是《請你安靜些好嗎》。像我這樣的英語水平藉助字典完全可以看懂,我印象當中他寫的東西跟我們的不一樣,表現方法不一樣。

從小說而言,卡佛的小說很大程度上是為心想事不成寫的,哪怕現在事業成功了,內心也一定有這樣的成分躁動。讀卡佛的時候我想到另外一個美國的小說家庫佛,應該說庫佛是卡佛的前輩。他們的小說有很多相似的東西,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庫佛小說可能更多是寫那些美國的知識分子、中產階級,也寫下層人士。比如說他的一篇小說《重逢》,而卡佛有一個《軟座包廂》,寫的是父子。而前者也是把這一對父子矛盾放在火車站重逢,只是重逢結果不一樣。後來我想他們的差異在哪裡,並不在於他們寫的物件不一樣,也不在於他們的手法不一樣。而在於一個作家藝術的積累和生活積累的背後,內心潛伏的對文學的認知、立場、情感以及最終抵達的地方差異很大。

我還想補充一句話。其實卡佛的詩特別好,我不懂詩也不看詩,但是看了他的詩後很被觸動。他的詩不像詩,就是大白話,但是可以打動你。所以從本質而言,我覺得卡佛是一個詩人,否則不會這樣對待生活。他的生活不如意,說老實話比我們的打工者混得還慘。但是他有這樣文學的追求,這種反差我找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小二(翻譯家):

空缺比滿更有誘惑力

知道卡佛是從一本蘇童編的《一生的文學珍藏:影響我的20篇小說》開始的。當時讀了這本書後,其他的都沒什麼印象了,只對裡面主萬先生翻譯的《馬轡頭》念念不忘。我就覺得這小說寫得真好,又說不出哪裡好。後來我跑到圖書館把卡佛的書都借了出來,越看越覺得好。翻譯卡佛小說時,我儘量不把隱藏的意思翻出來,因為這樣就剝奪了別人意會後能會心一笑的機會。為什麼大家會喜歡卡佛?我總覺得喜歡卡佛的讀者很聰明,這有點像智力遊戲,他沒寫出來的東西,大家要去猜謎,然後才會有會心一笑的愉悅,領會作者的意思。往往空缺比滿更有誘惑力,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補充,讀者也有了更大的空間。

苗煒:

翻譯是向自己喜歡的作家致敬

2007年底2008年初時,雜誌要做一個選題《網際網路上的翻譯家》,當時網上有很多人不計報酬地翻譯各種東西,比如字幕組什麼的。這時我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小組,有人在翻譯小說,比如小二翻譯卡佛,是一個專門的小組,後來到上海來採訪他,做了個專題。現在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輕鬆地學到很多東西。這個東西出來後,就有人來找小二翻譯東西。現在自發翻譯的越來越多了,質量有高有低。不論翻譯質量,但是這個風氣挺好。以前有人說翻譯是向自己喜歡的作家致敬,我覺得有了網際網路,有了各種渠道看到好的翻譯小說,也有了各種各樣致敬的方式。

王安憶:

從寫作者的角度看待卡佛

卡佛粗看沒有看出好處。他太微妙。為什麼在美國那麼紅?這可能和美國民族性格中的簡單有關。給他一點點微妙的誘惑,就會很興奮地被接受,激起很多的詮釋。我很早就有卡佛的一本書,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可惜當時沒看。錯過卡佛。那時看的話,會有和今天不一樣的體會。那時的中國文學都是實打實的,這時出來一點微妙的東西,會很有誘惑力。錯過了這樣的時機,到今天滿街都是微妙的東西,說話有頭無尾,充滿暗示,這個時候看卡佛就很不過癮,他作品也偏少了。我還是更喜歡塞林格的短篇。《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這篇小說有意思,兩對夫妻,主要是梅爾和特芮,其實這兩個人愛情觀不一樣,都是傾向於第一次的愛情。一種愛情是強烈的接觸,是死纏爛打,另一種愛情是知道你在那裡就可以的。

孫甘露:

卡佛的瞬間

我大概十幾年前就開始斷斷續續地看卡佛的小說,通常人們談小說喜歡從技術層面上說,這個作家當然是技術非常好的作家。人們描述卡佛時,總是說他有特別的方式,把東西隱藏在文字之後,這個是不錯的,但是,其實一個作家寫作時,最初衝動的部分不是這個,讓他持續寫作的衝動,其實是他對世界感知的方式,每個人捕捉到的層面是不一樣的。卡佛的小說,如果換普魯斯特來寫,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種寫法。《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的兩對夫妻,他們聊天說的話,主題很簡單,就是那兩口子,梅爾和特芮,特芮前男友很愛她,但是梅爾就是不承認。言不及義,環顧左右,所有這些瞬間都是有這樣的作用,有意味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