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老手藝,還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常州驛站的驛友們,微信又改版了,為了讓大家每天準時找到我們,大家可以按照下列方法操作:

可以啦,讓我們繼續相互陪伴。

走進工作間,看到一位老人在修著村民的竹蓆,看到我們,才放下手中工具,這位老人就是孫玉興。他是天寧經開區武城村東村頭的竹編手藝人,18歲開始竹編,以竹藝為生,至今已有50餘年。孫師傅臉上掛著憨憨的笑容,就像他的竹編作品一樣,給人親切感。工作間裡,都是他的作品,民間竹編涼蓆、籮、筐、籃、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這門老手藝,還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這門老手藝,還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孫玉興在幫村民們修竹涼蓆

篾匠是一門古老的職業,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孫師傅看著家中的成品,擺擺手說:“我們這行的基本功就是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現在也沒有人願意跟著我們做一行了,年輕時一起靠竹編營生的老夥計們,早已不做,就剩我還在堅持,我做的這些不是想賺多少錢,只是想讓大家還可以看到這些老手藝!”

這門老手藝,還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孫玉興在編織箕畚

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來自浙江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製作出精細的竹絲。

心靈手巧的孫師傅處理竹子時手速極快,新鮮青竹經刮青、剖絲、打光等多重工序後,變成厚薄均勻、粗細一致的根根竹篾,再透過不同手法被編織成竹筐等生活用品。他的織品竹條緊湊,還有不同的花紋。讓他驕傲的是,他從不戴手套卻也不長繭。“已經很熟悉竹子的脈絡結構了,掌握規律就不會刺手、長繭。”

這門老手藝,還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孫玉興從事竹編50餘年的雙手

這門老手藝,還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孫玉興工作間的倉庫一角堆放的竹編原料

在孫師傅的工作間裡,一對5寸寬的小籮筐引起我們的注意。“別看它小,編織完也要3天的時間,越小的東西越需要花時間。很多機子製作的工藝品都不如手工精細,但手工的成本太高又賣不起價錢。”孫師傅希望能招收幾個徒弟傳承手藝,讓他們用時尚的思維與傳統手藝去碰撞、創新,賦予竹編新的生命。

這門老手藝,還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孫玉興工作間的竹編生活用品

這門老手藝,還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孫玉興的編織臺

如今,篾匠手藝人越來越少。編制技藝在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也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希望時代的發展不要將如此匠心的手藝抹去,它不該被遺忘,它需要被每一個人記住。

這門老手藝,還有多少常州人在做?

資訊源自:網路

內容整理:常州驛站(微訊號:changzhouyz)

轉載請註明

常州驛站文章底部已開通評論功能

一起來說說你的看法

頂部